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最新引述香港金融管理局嘅數據指出,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金融機構嘅壞帳已經高達250億美元,創出過去20年新高。《彭博》報道指,面對不良貸款規模節節攀升,包括恒生銀行同交通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近期開始同專業顧問公司洽商,研究成立「壞帳銀行」,透過專門機構去處理不良貸款,其中一個方案係參考內地做法,設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俾銀行可以至少回收部分貸款金額。
根據惠譽嘅分析,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金融機構嘅不良貸款已經佔總貸款比例2%,而且惠譽預計,到今年年底呢個比例可能進一步升至2.3%,屆時將會係整個亞太地區入面增幅最大嘅地方。惠譽更加警告,到2026年,本港貸款質素可能仲會持續惡化。
報道進一步解釋,本港銀行嘅資產質素轉差,最大原因係源於商業地產市場低迷,尤其係辦公室物業持續供過於求,導致銀行因而承受極大壓力,被迫出售以物業作抵押嘅貸款。之前,銀行已經曾經多次延期或修改貸款條款,避免即時確認損失,某程度上掩蓋咗實際資產質素。前瑞銀分析師白杰信(Jason Bedford)坦言,本港市場應該要見到更多不良資產被出售,但目前情況卻未如預期發生,令市場人士憂慮。
由於壞帳壓力日益嚴重,銀行業近期開始討論成立一間「壞帳銀行」去消化呢啲不良資產。消息人士透露,包括恒生銀行同交通銀行在內嘅多間本地銀行,最近已經初步接觸專業顧問公司,開始探討成立專門機構處理壞帳嘅可行性。知情人士又指出,其中一個建議係參考內地嘅經驗,透過設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協助銀行收回部分貸款。不過,相關討論仍然處於初步階段,要正式落實呢個計劃可能面臨巨大嘅阻力。
對於呢個消息,金管局就迅速作出澄清,表示從來無計劃成立所謂嘅「壞帳銀行」,而相關銀行亦未有呢啲具體安排。金管局發言人強調,本港銀行嘅資產負債表仍然健康,整體信貸風險處於可控水平,而且撥備充足,銀行嘅貸款撥備覆蓋率更超過140%,盈利能力穩健,因此根本無需要設立額外嘅機構去處理壞帳問題。
金管局最新季度報告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尾,本港銀行業嘅特定分類貸款比率達到1.98%,較前一季輕微上升0.02個百分點,係2015年第四季有紀錄以來嘅次高水平。雖然金管局承認第一季整體資產質素有所轉差,但仍然強調銀行體系嘅資產質素風險可控,唔會造成重大系統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