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內地興起一種名為「老鼠人」(Rat People)嘅生活方式,喺社交平台迅速爆紅,成為繼「佛系」「躺平」「擺爛」之後,又一種年輕人喺經濟下滑、內捲加劇嘅情況下嘅喪文化現象。呢一個概念最早源自俄羅斯,通過短片傳入中國後,被用來描述蜷居出租屋、靠廉價外賣度日、作息日夜顛倒嘅低欲望青年。有專家指出,呢種現象顯示出內地年輕一代嘅壓力同挫敗感,比以前更大。
最近喺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老鼠人」嘅話題不斷熱炒,唔少年輕人喺影片中分享佢哋幾乎唔出門、唔工作、成日瞓床嘅頹廢狀態。其中一段廣為流傳嘅影片中,一位年輕女仔分享咗佢嘅老鼠人日常:上午11點20分醒,下午1點20分食外賣,2點繼續瞓晏覺,傍晚叫奶茶,餵貓之後繼續返床,夜晚食飯、睇劇,凌晨2點半再瞓。另一位喺武漢工作嘅女仔接受訪問時話,成為老鼠人係佢經過深思熟慮後嘅主動選擇,反正生活都冇乜期望,一眼望到頭就係咁。與其出去閒逛,倒不如窩喺屋企舒服啲。
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222萬人歷史新高,連續第四年突破千萬人。與此同時,4月非在校生青年失業率雖然降至今年來新低,但仍高達15.8%。呢種老鼠人現象被視為躺平文化嘅延續,反映咗內地年輕人喺高失業率、內捲嚴重同前途渺茫嘅困境下,進入咗另一種擺爛模式,一方面係對生活嘅消極抵抗,另一方面亦係對現實嘅無奈同妥協。
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分析,與過去嘅躺平相比,現時嘅老鼠人感受到嘅沮喪程度更深。譚剛強表示,躺平僅僅係工作太辛苦,或收入唔高,但至少仲有工作可做、有收入可收。現時年輕人面臨嘅現實唔係簡單地振作起來就能解決——佢哋認真讀書,但讀咗書依然冇出路;佢哋認真工作,但份工隨時冇咗;佢哋認真生活,但生活質素亦冇提升。
台灣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張執中認為,年輕人選擇做老鼠人,係佢哋對現時經濟社會條件、學歷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嘅反應,亦係對內捲、加班文化同高壓環境嘅集體抗拒。呢一代年輕人通過教育實現階級躍升嘅速度已經明顯減慢,再加上經濟放緩,佢哋嘅壓力同挫敗感比過去更大。佢指出,年輕人面臨嘅處境與中國經濟能否穩定增長密切相關。雖然現代年輕人比以往更加主動表達對工作環境嘅不滿,但最終能否改善,仲要睇國家同企業能否真正為青年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