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彭博社》、《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三公佈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跌3.6%,創下自2023年7月以來最大跌幅,亦遠超經濟學家原先預測,通縮狀態更已持續達33個月之久。同時公布嘅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回升0.1%,結束連續四個月下跌,但專家認為呢次反彈純粹係受惠於政府短期補貼措施,未能真正反映消費市場信心回復。
針對近期愈趨嚴重嘅價格戰現象,北京當局密集透過官方媒體,強烈批評部分企業同地方政府縱容產能過剩,加劇惡性競爭,令企業盈利同員工工資受到沉重打擊。國家主席習近平聯同其他主要官員,近期多次批判市場「內卷」,即過度嘅價格競爭,指令必須立即展開嚴肅整治。
中國嘅PPI自2022年9月以來已陷入長期通縮狀態,令習慣以製造業同出口推動經濟增長嘅政策制定者陷入困境。工廠產品持續價格下跌,企業利潤大受打擊,員工收入更因此受到拖累,形成惡性循環。政府官員面對經濟壓力增加,不得不持續推出更強嘅刺激措施以試圖挽救局面。
與此同時,國際貿易摩擦進一步衝擊出口型企業,特別係電腦、通訊同其他電子產品製造業跌勢尤為顯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嘅貿易關稅措施更令企業未來前景蒙上陰影,令本身已經疲弱嘅內需市場壓力加倍。
中國國家統計局解釋,部分PPI跌幅係因為惡劣天氣阻礙建築項目進行,直接令到原材料價格下降。其中,煤炭開採及洗選業嘅價格按年暴跌22%,創2007年以來最大跌幅,主要原因係中國逐步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導致煤炭需求顯著下降。
另一方面,消費價格嘅短暫上升,主要由油價回升及其他工業消費品價格逐步回穩所帶動。值得注意嘅係,黃金及鉑金首飾價格分別大幅上漲39%及16%,家紡、家電價格亦有所回升,而汽車價格跌幅有所收窄。
電子產品及汽車價格短期內受惠於中央政府推出嘅補貼購買計劃,但多個省份喺上月因撥款不足而一度停止補貼措施。雖然中央政府隨後承諾增撥資金,但經濟學家指出,北京需要推出更具持續性嘅政策,才能真正重振消費市場嘅信心。
彭博經濟研究發佈嘅最新消費信心指數指出,自2024年底中國政府加強支持措施以來,市場信心仍未見明顯改善,主要原因係就業市場前景欠佳及收入增長有限,令消費者仍抱觀望態度。
產能過剩問題亦進一步加劇通縮壓力,雖然北京當局已表明將削減部分產業嘅產量,但分析人士警告,由於地方政府擔心削減產能會導致失業問題,未來幾年價格戰料將持續,難以迅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