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會成員倡加入內地藥物機制 多引進內地藥
行會成員倡加入內地藥物機制 多引進內地藥

行會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去年曾提出建議香港納入內地嘅藥物集體採購機制,從而拉低本港藥價。一年過去,高永文再表示,內地製藥技術大幅提升,未來幾年會進一步成熟並爆發式增長,絕對係香港引入新藥嘅好機遇。

 

《香港01》報道,去年4月,高永文帶領超過70名癌症病人及康復人士,親身到深圳同中山兩間醫院參觀交流。當時好多人都驚訝地發現,香港同內地所用嘅標靶藥價差距竟然高達4倍。高永文當時即場建議,香港應該參考內地嘅集體採購模式,務求藥價降至與內地相若水平。

 

經過一年嘅觀察,高永文承認香港市場細,需求少,實際影響藥廠收入不大。但佢亦指出,香港向來快速引入國際最新藥物,並且成為國際藥廠定價嘅重要參考城市。一旦香港嘅藥價出現明顯下降,可能觸發連鎖反應,藥廠自然擔心全球其他發達國家會紛紛要求跟隨降價,呢個並唔係藥廠願意見到嘅情況。

 

對於香港到底可唔可以納入內地嘅藥物集體採購,高永文坦言:「呢個選項其實一直存在,但當中障礙重重,我建議大家不如唔好太專注呢啲障礙。」佢認為更實際嘅做法係探討其他方案,務求降低香港病人嘅治療負擔。

 

高永文仲提到:「現時已有部分病人懂得跨境取得所需嘅藥物,呢個係一個有效嘅做法。如果香港加入內地集體採購,唔係話內地政府拍板就得,最終決定權其實喺藥廠手上。」

 

另一方面,高永文強調內地近十年嘅製藥技術大幅提升,已經成功研發多種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同基因治療嘅新藥,藥效已經可以媲美外國專利藥。佢更預測內地嘅製藥技術將會喺未來幾年進一步成熟並爆發式增長,呢個絕對係香港引入新藥嘅好機遇。

 

香港亦已經推出咗「1+」新藥審批機制,從2023年11月開始實施,凡用嚟治療嚴重或者罕見疾病嘅新藥,只需要提供本地臨床數據,並經本地專家審核後,提交單一海外藥物監管機構嘅批准證明,就可以喺香港註冊上市,程序更加方便快捷。

 

截至今年3月中,已有11款新藥成功通過審批,其中兩款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用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癌,更成功納入醫院管理局嘅專用藥物名冊內。

 

醫管局之後亦成功同藥廠進行採購議價,將藥價降低近三成,特定病人只需要支付標準費用15蚊,估計每年約有近300名癌症病人受惠。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亦指出,經議價後,病人每年最多可以節省高達12萬蚊嘅藥費。

 

高永文相信,醫管局及旗下醫生已經能夠主動掌握市場動態,加上政府現行引進藥物嘅機制,以及內地藥物研發嘅快速進步,都有助大幅降低香港病人嘅治療成本。此外,外國藥廠喺面對內地藥廠日益強烈嘅競爭下,現有專利藥嘅價格亦有望進一步下調,對本港病人而言絕對係一個利好消息。

發佈時間: 2025年05月22日 16:29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