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香港教育局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教育科」以來,內地考察成為高中生嘅必修內容。根據教育局指引,每位高中生喺三年內至少要參加一次內地考察,費用由政府全額資助。立法會文件顯示,2022/23至2024/25學年,考察總開支約1.87億港元;2025/26學年預計有逾5萬名學生參與,開支達1.16億港元,較上年激增34.6%。但頻發嘅考察事故、巨額開支嘅安全性同效益,卻讓社會質疑:呢筆錢係咪花得其所,定只係一場「愛國大騷」嘅入場券?
學生反饋話,考察行程多聚焦科技園區,例如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同歷史古蹟,強調中國嘅無人機、自動駕駛技術同大灣區機遇。教育局好似好希望學生為祖國嘅科技成就「打call」,但唔少學生直言「有看無感」,對行程印象唔深。仲有學生吐槽膳食質素參差,甚至懷疑有食物安全問題,例如腸胃不適嘅情況。雖然X平台上都有啲帖文反映類似投訴,但教育局未有公開數據證實呢啲問題係咪普遍,讓人唔禁懷疑:係個別事件,定係系統性嘅漏洞?
2025年3月,聖保羅書院一名中五男生喺杭州考察期間不幸離世。教育局話死因同考察無關,但語焉不詳嘅回應實在難平公眾疑慮。同期,多間學校嘅考察團爆發急性腸胃炎,部分學生仲因為擅自「夜遊」惹禍。教育局雖然成立「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要求涉事餐廳停用疑似問題食品,但調查結果至今「只聞樓梯響」,令人質疑佢嘅透明度同問責機制。難道學生嘅安全,只能靠「愛國光環」來守護?
教育局規定每10名學生要配1名教師隨團,意味一個百人團要十幾名教師「貼身睇住」。教師張先生(化名)坦白話,大型考察團嘅管理簡直係「災難」。學生人數多,行為難控,尤其係操行唔好或者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嘅學生,無形中增加事故風險。相比學校自辦嘅小型交流團,公社科考察團要求全員參與,無法篩選學生,教師壓力爆表。更糟嘅係,行程由教育局委託嘅承辦機構全權安排,學校幾乎無話事權。張先生質疑,部分承辦機構應對突發事件嘅能力不足,甚至懷疑教育局喺揀承辦商時「價低者得」,犧牲服務質素。
教育局文件講明,若無特殊理由,例如疾病或重大事故,退出考察嘅學生要自付團費同退團費用。呢種「唔參加就畀錢」嘅政策,讓唔少學生覺得「被愛國」嘅無奈。一名學生直言:「唔係畀你揀,只係通知你去。」呢種強制參與嘅模式,同過往自願為主嘅「同根同心」「同行萬里」交流計劃大相逕庭,令人懷疑佢真係能培養學生嘅國家認同,定只係一張形式上嘅「任務清單」?
內地考察唔係新鮮事。2007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推動國民教育,隨後推出多項內地交流計劃。但同而家公社科考察嘅強制性唔同,當年嘅計劃多數係自願參與。自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教育系統加速從「國安教育」轉向「愛國主義教育」,仲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目標係培養年輕一代對國家嘅情感忠誠。
有專家指出,呢啲舉動反映北京對香港教育嘅深層介入,試圖透過課程、法律同文化活動,重塑年輕人嘅政治態度。但呢種意識形態改造,卻令部分市民擔心言論自由同學術自主會唔會受壓,甚至被視為近年移民潮嘅推手之一。頻繁嘅事故、備受質疑嘅效益,同強制參與嘅爭議,卻令呢項政策成為「一國兩制」下教育自主嘅試金石。教育局係咪應該重新檢視承辦機構嘅質素?係咪應該畀學校多啲行程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