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面臨內外挑戰日益加深嘅困境,通貨緊縮持續、中美貿易戰升級,以及數據透明度下降,使經濟前景愈發複雜,外界對中國經濟真實狀況嘅質疑一直增加。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六(5月10日)公佈嘅數據顯示,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1%,連續第三個月負增長,反映出內需疲弱和通縮壓力持續。CPI環比小幅上升0.1%,扭轉咗3月環比下降0.4%嘅趨勢,但仍低於市場對物價持平嘅預期。剔除食品同能源嘅核心CPI同比上漲0.5%,與3月持平,顯示內需回升乏力。
同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7%,跌幅較3月嘅2.5%進一步擴大,符合市場預期,顯示製造業價格壓力持續增大。分析認為,中美關稅戰的不明朗因素,使需求減少,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行,企業面對雖然成本下降但盈利空間受限嘅挑戰。
另一方面房地產作為中國經濟支柱,卻深陷泥沼。彭博社估計,房地產危機導致家庭財富蒸發約18兆美元,民眾傾向儲蓄而非消費。土地銷售額近年大幅下滑,相關數據自2023年起逐漸「隱形」,令外界難以窺探呢一產業嘅真實狀況。數據透明度嘅下降唔僅限於房地產,2023年6月青年失業率飆至21.3%後,官方即以「調整統計方法」為由停止公佈。外資流動數據亦喺2024年後變得模糊,市場傳聞4月外資撤離數十億美元,但具體數字無從考證。呢種「數據迷霧」不但唔可以掩蓋經濟脆弱性,仲加劇咗投資者嘅唔信任。
中國政府宣稱2025年GDP增長目標係5%,但獨立機構如Rhodium Group質疑真實增長遠低於此,2024年或僅約3%,2025年難超4.5%。消費疲軟係核心問題,2024年家庭消費增長僅3.5%-4.5%,名義GDP增速創非疫情時期新低4.2%,內需嚴重不足。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對華商品關稅大幅提高,中國亦以高關稅回擊。特朗普近期暗示可能放寬關稅,但中國堅持要求徹底取消,談判僵局難解。
為應對危機,中國政府延續貨幣寬鬆政策,降息、降準齊上陣,並計劃發行3萬億元特別國債,2025年預算赤字率提高至GDP嘅4%。然而,專家警告,單靠「放水」難以治本,甚至可能加劇人民幣貶值與資本外流。真正嘅解方係結構性改革,降低對製造業嘅過度依賴,轉向消費主導經濟,但中國政就係唔願意將財富交比有需要嘅人民手上。難怪有人戲稱:中國經濟就好似一輛冇油嘅跑車,油門踩得再響都跑唔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