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嘅關稅政策正日益暴露出美國經濟嘅結構性脆弱。按據南華早報嘅一篇評論,就算呢項政策嘅目的係將製造業嘅工作機會帶返去國內,而重振美國製造業,但唔同嘅數據都顯示,呢種單邊關稅措施正帶嚟預期之外嘅經濟風險,並未能夠解決根本問題。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0.3%嘅收縮,顯示出美國經濟喺面對貿易摩擦時嘅脆弱性。呢個數字反映咗美國企業喺關稅生效前大量囤貨嘅影響,進口商品數量激增,進一步拖累咗經濟增長。由於GDP計算方式將進口視為負值,因此呢種短期內嘅大量囤貨反而對整體經濟造成壓力。
更值得關注嘅係,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支柱嘅消費者支出亦顯示出明顯減速跡象。根據BEA嘅數據,美國3月份汽車及零部件支出達7900億美元,較前一月增長8%。然而,呢個增長主要受到即將徵收汽車關稅嘅恐慌性消費推動,並非真正嘅市場需求提升。隨住關稅嘅不確定性增加,消費者信心受挫,4月份嘅數據已顯示汽車銷售明顯下滑。
消費增長嘅放緩對經濟嘅影響尤其顯著。消費支出占美國GDP嘅三分之二,係經濟增長嘅主要引擎。根據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嘅評估,當前嘅美國經濟雖未陷入衰退,但已處於「懸崖邊緣」。佢警告稱,如果貿易摩擦持續惡化,未來可能面臨更嚴重嘅經濟衰退。
同時,關稅政策正深刻影響美國製造業嘅全球供應鏈。數十年嚟,美國企業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已經深度整合進全球供應鏈之中。呢啲全球化生產模式使得美國製造業喺關稅打擊下變得更加脆弱。正如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 IfW)模型所示,當前嘅美中貿易戰可能導致美國通脹率上升超過5%,出口下滑近17%。
呢種供應鏈斷裂效應唔單止增加咗國內企業嘅生產成本,仲可能削弱美國喺全球市場上嘅競爭力,反而進一步侵蝕咗其製造業嘅國際地位。儘管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關稅政策重振製造業,但事實證明,僅憑關稅難以實現呢個目標。
此外,關稅作為一種間接稅,其成本往往最終轉嫁俾消費者。根據經濟學家嘅分析,雖然部分出口國可能會吸收部分關稅成本,但大部分負擔最終仍會由美國企業同消費者承擔。呢種成本轉嫁效應加劇咗美國國內嘅通脹壓力,同時削弱咗消費者購買力。
最具爭議嘅係,特朗普嘅關稅政策能否真正帶回大量製造業就業機會。儘管政策制定者希望見到更多「藍領」工作回流,但現實係,美國製造業已經高度自動化。即便部分生產回流,美國相對較高嘅勞動力成本同技術要求仍使得大規模嘅就業增長難以實現。
例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接受採訪時坦言,未來嘅製造業將更多依賴自動化設備,並唔會創造大量嘅低技能就業機會。呢點與特朗普承諾嘅「製造業復興」目標形成鮮明對比。
總體嚟講,關稅政策未能有效解決美國經濟面臨嘅結構性挑戰。從供應鏈依賴到自動化衝擊,呢啲深層次問題並非單靠關稅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