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日內瓦 中美談判重啟 內含微妙信號
從北京到日內瓦 中美談判重啟 內含微妙信號

全球經濟陷入高度不確定性嘅背景下,中美兩國終於重新展開貿易談判。2025年嘅呢次談判,係揀喺中立嘅瑞士日內瓦舉行,象徵住一種中立軟化嘅姿態。呢次中美經濟談判揀喺瑞士日內瓦舉行,標誌住尋求更中立嘅談判環境。瑞士作為國際政治中立國,有助雙方緩和不斷升級嘅貿易緊張局勢。

 

過去嘅貿易談判通常喺兩國輪流舉行,例如2018年多輪會談先後喺北京同華盛頓展開,呢啲會談往往帶有強烈嘅主權博弈色彩,地點選擇反映出雙方喺權力上嘅對抗同主場優勢嘅心理戰,也容易令外界解讀為邊一方更急於談判。

 

有學者指出,今次揀中立地帶,係在於減少面子嘅顧慮,形容就好似「膽小鬼遊戲」,雙方試圖喺唔失威嘅前提下進行談判,防止俾人認為率先讓步。任何被認定為主動啟動談判嘅一方,可能喺國內就要面對政治壓力,所以揀瑞士就可以避免呢種情況發生。

 

今次中美經濟談判嘅核心人物,對比上次有明顯嘅變化,反映左兩國內部權力格局嘅轉變。中方代表由曾任副總理嘅劉鶴轉換為現任副總理何立峰。劉鶴作為「三朝元老」,喺中國經濟政策制定中扮演咗關鍵角色,長期參與制定五年計劃,並喺中共十九大後成為掌握經濟實權嘅政治局委員,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貢獻非常之大。但係劉鶴嘅角色喺疫情後逐步淡出,即使卸任之後仍然參與內部經濟會議,展現佢喺中國政策圈嘅持續影響力。同時間劉鶴之子近期因貪腐問題被調查,進一步動搖其家族政治地位。

 

接替劉鶴嘅係何立峰,習近平嘅「老部下」,喺福建、天津同發改委嘅工作經歷使其對中國經濟發展路徑有深刻理解。與劉鶴專注市場化改革唔同,何立峰更強調國家主導經濟發展嘅模式,被視為習近平經濟戰略嘅「忠誠執行者」。呢種人事變動顯示中國喺內外壓力下,選擇更加強勢同集中權力嘅經濟管理風格。

 

七年前,特朗普政府嘅經濟政策由「鷹派」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主導,他早喺1980年代已經展現對抗外國貿易競爭者嘅強硬立場。相反今次談判,財政部長貝森特有更多主導權,佢以成功暫緩「解放日」關稅,被視為降低美國全面貿易戰風險嘅關鍵人物。相比之下,現任貿易代表格里爾嘅影響力明顯減弱,反映美國內部對關稅政策嘅分歧。

 

2018年嘅貿易戰初期,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嘅關稅約為25%,雙方經濟雖然受壓,但仲未去到不可承受嘅地步。不過,去到2025年,情勢就更加緊張。美國對中國商品嘅關稅已經飆升到145%,而中國就以125%嘅反制稅率應對,雙方幾乎進入咗經濟上嘅對峙狀態。

 

呢種高關稅已經唔單止係單純嘅貿易摩擦,而係涉及更深層次嘅經濟脫鉤。對於中國嚟講,呢代表住其出口市場進一步收縮;對美國而言,就係供應鏈中斷同通脹壓力加劇。根據近期嘅經濟數據,美國首季度GDP收縮咗0.3%,而中國雖然維持住5.4%嘅增長,但房地產市場嘅不穩定性同高失業率問題仲係存在。

 

到最後,美中要達成穩固嘅貿易協議仍然面對非常大嘅挑戰。雖然關稅可能回落至「解放日」嘅60%水平,幫到緩解中國經濟壓力,但結構性問題依然係到。美國難以取消高科技出口限制,中方亦唔會輕易改變佢地嘅經濟政策或產業補貼模式,雙方喺根本利益上有所分歧,所以要徹底解決關稅爭端嘅希望會係相當渺茫。

發佈時間: 2025年05月08日 13:41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