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報導隨住電動車喺過去十年爆炸式增長,第一批鋰電池已經陸續退役,再加上光伏板嘅壽命到期,中國逐步進入新能源設備報廢嘅高峰期,一個涵蓋回收、再利用同資源重整嘅新興產業鏈逐漸成形。
鋰、鈷、鎳呢啲原本要靠進口嘅關鍵金屬,如今透過回收技術重新「再上戰場」。根據官方資料,到2028年,中國每年報廢嘅電動車電池料將超過400萬噸,產業鏈總產值可望突破2,800億元人民幣。
太陽能板亦將迎來退役潮。中國循環經濟協會預估,自2025年開始,光伏模組將逐步大量退場,回收需求迅速上升。相較化石燃料「用完即焚」,新能源設備入面嘅金屬可以回收、再提煉,成為中國喺全球資源博弈中嘅一張王牌。
同濟大學循環經濟教授杜歡政話:「過去回收主要係為解決污染問題,依家更係為資源安全同經濟轉型服務。」
喺中美貿易關係趨緊情況下,中國要再從澳洲、加拿大等美國盟友手中買到鋰、鈷、鎳等金屬變得越來越困難。北京一位不願具名嘅環境經濟學者指出:「連非洲、南美一些出口國如剛果、智利,都可能因美方壓力轉而對中國設限。」所以,從「回收自己用過嘅」開始,變成中國推動資源自主嘅現實選項。
2023年,中國國務院主導成立「中國資源循環集團」,規劃全國性回收網絡,涵蓋家電、電動車電池、風電同太陽能等高值耐用品。而大型企業如寧德時代同比亞迪早已率先佈局。寧德時代旗下嘅廣東邦普循環科技聲稱,其技術能夠將退役電池入面嘅鎳、鈷、錳回收率提升到99.3%,鋰同磷回收率亦可達91%。
「電池嚟邊度,就要返去邊度,」寧德時代高層李長東喺今年兩會上話,「呢個循環體系有助提升新能源產業鏈嘅韌性。」不過,現實仍然有唔少挑戰。浙江天力科技高級經理余忠凱指出,公司最近開始研發回收設備,目前已有四分之一收入來自呢方面。但佢坦言:「行業冇標準、規模又未成型,現階段都係邊試邊做。」
非法作坊問題亦值得關注。環保人士陳立文話,唔少舊電池落咗去冇牌嘅地下工廠,缺乏安全處理,唔單止會起火,仲可能釋放有毒氣體。同樣問題亦出現喺光伏板身上。「好多農村家庭20年前安裝咗細型太陽能板,依家退役咗,有啲直接當垃圾丟,對環境風險極大,」而正式合規回收企業就面臨「冇料收」嘅困境,部分甚至產能過剩。
政府已經開始補位。今年2月,國務院通過《動力電池回收行動計劃》,提升系統化、標準化水平。早前工信部亦要求企業建立產品追溯機制、提高回收品品質標準。中國目前採用「白名單」制度規管電池回收企業,至今已認證156間,試圖壓制非法操作風險。
展望未來,隨住各國加速淘汰燃油車,新能源車成為主流,大量舊電池退役期將至。到2035年歐盟禁售燃油車,整個電池回收市場將爆發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