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深圳建廠動作引關注 或為自製高階晶片鋪路
華為深圳建廠動作引關注 或為自製高階晶片鋪路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近日被發現喺深圳大舉興建新廠房,外界普遍認為,呢個動作同佢積極推進半導體自研進程有密切關係。根據多間媒體及衛星圖像顯示,華為喺深圳光明區、觀瀾同東莞松山湖一帶嘅新設施工程密集展開,項目規模龐大,被指可能係其首次嘗試自製7奈米級別高階晶片嘅重要一步。

 

報導指出,華為喺觀瀾共興建咗3座工廠,並喺2022年動工,進度異常迅速。其中一座工廠將由華為親自管理,可能用於生產手機晶片及昇騰AI處理器所需嘅7奈米晶片。呢個項目被視為華為首度嘗試自行進行高階晶片生產,對其整體半導體佈局有里程碑式意義。

 

其餘兩座工廠已於2024年竣工,但並非由華為直接營運,而係委託兩家新創企業——晶片設備商新凱來(Si Carrier)同記憶體製造商昇維旭(Sway Sure)接手。不過,工廠產權依然由華為持有。有知情人士透露,這兩家公司獲得深圳地方政府財務支持,而華為亦有向佢哋派出管理同技術團隊,提供早期支援,協助技術導入同募資。有分析認為,呢種「影子公司式」安排,有助華為在政策與國際壓力之下保持靈活性。

 

根據報導,華為目標係建立一套可以替代現時依賴美國、荷蘭、台灣與韓國企業供應嘅AI晶片生產體系。對象包括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晶圓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記憶體供應商SK海力士(SK Hynix)以及晶圓代工巨頭台積電(TSMC)。雖然華為官方對相關細節保持低調,未有正式公開計劃內容,但業界人士指出,呢種低調行事反映其有意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爭取戰略主動權。

 

半導體研究機構SemiAnalysis創辦人巴特爾(Dylan Patel)指出,華為已經展開「前所未見嘅努力」,目標係建立一個涵蓋晶圓製造、設備、設計到AI模型訓練同運用嘅完整生態系。他形容,從未見過任何一家公司企圖包辦半導體產業鏈所有環節,華為今次可謂破格之舉。

 

事實上,華為過去數年不斷強化同中芯國際(SMIC)等本地晶片代工廠合作,Mate 60 Pro搭載嘅麒麟9000S晶片就係由中芯用DUV技術完成7奈米製程。儘管良率及性能與EUV技術仍有距離,但顯示中國企業已有能力突破外部封鎖。

 

華為喺深圳及周邊地區除咗擴建晶片生產設施,亦同步申請興建AI運算園區、先進封裝中心、半導體設計驗證平台等配套項目,並積極招募EDA工具、設計自動化等領域工程師。呢啲部署反映出華為有意整合設計、製造、封裝等上下游資源,朝一條龍模式發展。

 

不過,呢條自主發展之路並非毫無風險。華為雖然強調技術獨立,但其部分合作企業已成為美國關注目標。2024年12月,美國政府將新凱來與昇維旭一併列入出口實體清單,指控其同華為有實質合作,阻止美企向佢哋出售先進設備及技術。

 

設備依賴、制裁壓力、人才儲備、專利限制等問題,依然係華為邁向高階晶片自製化過程中嘅重大挑戰。有學者指出,即使現階段華為可依賴DUV技術實現有限度嘅7奈米製程,但效率、良率同持續性都難與國際標準媲美。更何況,先進封裝同EDA軟件本身亦存在授權與管制風險,華為能否完全脫離外部供應鏈影響,仍有待時間驗證。

 

總體而言,華為喺深圳建廠同一系列半導體投資計劃,反映中國企業正以「滲透式」方式重構本土AI晶片供應鏈。喺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嘅大環境下,華為今次舉動既係一種防守應變,亦是一場進攻式部署,為其在未來AI與高效運算技術競爭中爭取一席位。

發佈時間: 2025年05月05日 13:32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