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跌至49,低過3月份嘅50.5,亦低過市場普遍預期,再次跌穿50點嘅榮枯線,反映製造業活動進一步收縮,係今年內第二次錄得萎縮。當中出口訂單指數創下自2022年以嚟最低水平,反映中國製造業正面對住內外需求同步疲弱嘅雙重挑戰。
分析普遍認為,中國而家正處於經濟復甦乏力嘅階段,尤其係房地產市場未穩、青年失業率高企、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持續加劇之下,製造業再度轉弱,好可能為第二季整體經濟表現蒙上一層陰影。
滙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晶話:「中國製造業面對住全球貿易環境不明朗因素,同本地內需放緩嘅雙重打擊。美國傳出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加徵新一輪關稅消息後,好多出口型企業提前削減訂單同庫存配置,保守應對。」
根據官方數據,4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大跌至44.7,同時生產指數亦跌至49.8,顯示企業對未來生產前景轉趨謹慎。呢唔止係對海外市場前景無信心,亦顯示國內消費同投資動力依然疲弱。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葛理漢(James Kynge)喺最新文章中指出:「雖然北京近月推動增加地方債發行、定向信貸支持中小企等措施,但政策力度仲未足夠去扭轉下行趨勢。特別係製造業仰賴嘅外需環境未見起色,企業投資意欲依然低迷。」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趙慶河就表示,目前內外部環境情況依然嚴峻,預期企業仲需要進一步鞏固,當局會繼續加強政策協同,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佢強調,中國擁有足夠政策工具去應對經濟波動,本地供應鏈嘅韌性亦係一大優勢。
不過,市場普遍預期,中央政府未來需要推出更具體、更大力度嘅財政同貨幣刺激措施。隨住「十四五」規劃中段即將評估,穩增長或將成為下半年政策焦點之一。
《華爾街日報》引述多間國際機構分析話,中國要達成全年GDP增長5%嘅官方目標難度不低,若無大規模刺激政策,有可能進一步拖累亞洲同其他新興市場嘅復甦步伐。
儘管挑戰重重,部分分析師仍認為中國中期內有調整空間。野村證券中國研究主管陸挺指出:「如果政策能夠穩住樓市、刺激內需,而中美之間緊張情勢又能稍為降溫,出口未必無反彈機會。但如果關稅再度升級,就唔排除會出現新一輪製造業外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