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14日起展開為期五天的東南亞三國訪問,首站抵達越南,隨後將前往馬來西亞與柬埔寨。此行正值中美關稅戰持續升溫,習近平強調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力推中越「命運共同體」及多邊貿易體制,試圖在美國高關稅壓力下鞏固區域影響力。然而,越南作為中美之間的關鍵貿易樞紐,正以其靈活的「竹子外交」試圖在兩大強權間保持平衡,引發西方民主國家的高度關注。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訪問越南期間,與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及國家主席梁強會晤,雙方簽署約40項合作協議,涵蓋鐵路建設、農業貿易、5G通訊、人工智慧(AI)及綠色能源等領域。習近平在越南《人民報》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指出「貿易戰與關稅戰沒有贏家」,並呼籲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確保全球供應鏈穩定。他強調,中國願擴大越南優質商品進口,並鼓勵更多中企赴越投資,以深化雙邊經濟融合。
然而,中美關稅戰的陰影籠罩此次訪問。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並對越南施加46%的對等關稅,暫緩90天執行。越南作為中國商品轉運美國的重要中轉站,面臨兩難處境。《紐約時報》指出,越南60%至90%的出口服裝原材料來自中國,若美國關稅全面實施,越南經濟可能遭受重創。為此,越南近期對中國鋼鐵徵收反傾銷稅,並終止低價包裹的稅務豁免,顯示其試圖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同時與美國協商關稅減免。
越南的「竹子外交」在此背景下備受矚目。前越南領導人阮富仲提出的這一外交策略,強調如竹子般「根穩、身堅、枝柔」的靈活姿態,試圖與中美同時保持友好關係。《BBC中文網》分析,越南一方面仰賴美國作為最大出口市場,另一方面又需顧及中國作為第二大市場及最大投資國的角色,特別是在南海議題上與中國存有分歧。越南副總理裴青山表示,與中國的合作協議將「強化科技與綠色經濟」,但他也強調,越南會「謹慎應對地緣政治挑戰」。
專家對此次訪問的影響看法不一。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亞歷山大·伏溫(Alexander Vuving)認為,越南在中美之間的平衡「如走鋼索」,習近平此行可能加深越南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也讓越南在與美國談判時更顯謹慎,以免被視為「倒向中國」。波士頓學院政治學者武春康(Khang Vu)則警告:「越南歡迎習近平訪問以緩解經濟壓力,但若表現過於親中,可能削弱其在美國眼中的談判籌碼。」
從西方民主國家的視角看,習近平的東南亞行不僅是經濟布局,更是在地緣政治上的角力。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宋文笛指出,中國試圖利用越南新領導層更替的機會,拉攏越南以對抗美國關稅壓力,但越南的「竹子外交」顯示其不會輕易選邊站。《南華早報》報導,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同樣面臨美國關稅威脅,預計將在習近平訪問期間尋求更多中國投資,但也會謹慎避免與美國關係惡化。
習近平此行能否為中國在東南亞打造更穩固的盟友網絡?越南的「竹子外交」又能否在中美博弈中保持平衡?隨著關稅戰持續升級,東南亞的貿易與外交格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