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公開呼籲歐盟委員會,繼續就中國針對立陶宛嘅脅迫行為進行國際貿易調查。呢番言論引起國際關注,特別係歐盟內部對是否應該繼續推進世貿組織(WTO)案件,意見不一,引發各界討論。
瑙塞達批評中國行為 鼓勵歐盟堅持立場
根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報道,瑙塞達喺周日受訪時強調,中國對立陶宛嘅貿易限制措施並未完全解除,歐盟委員會應該堅持推動世貿組織案件,尋求解決方案。瑙塞達話:「我哋知道,提出證據並證實唔係容易嘅事,但呢件事一定係歐盟委員會能力範圍內嘅。我哋希望佢哋唔好放棄,繼續推進,期待有正面嘅結果。」
事件可追溯到2021年11月,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中國隨即大幅降低同立陶宛嘅外交關係等級,並實施多項貿易限制。歐盟於2022年初將此事提交世貿組織,但喺2023年1月底暫停案件程序,並指因為技術原因而暫停。按照世貿規定,暫停期超過12個月,訴訟程序將自動終止。目前距最後期限只剩一星期。
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Gintautas Paluckas)表示,立陶宛喺案件中並非關鍵角色,最終決定權喺歐盟委員會手上。但佢亦指出,歐盟可能因為缺乏確實證據顯示中國政府直接參與相關行為,而面臨困難。
歐盟內部分歧浮現 華府擔憂歐盟妥協
歐盟貿易事務發言人吉爾(Olof Gill)回應話,暫時未有最終決定,一旦有進一步消息,歐盟會即時通知公眾。有知情人士透露,暫停案件可能係出於策略考量,是否恢復仲要視乎政治決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將擁有最終話事權。
彭博社報道指出,歐盟可能放棄案件嘅決定,引起華府官員不滿。即將上任嘅特朗普(Donald Trump)團隊認為歐盟此舉係向北京屈服,試圖修復與中國嘅關係。拜登政府官員亦敦促歐盟繼續追查案件,認為放棄案件將削弱國際對華制衡力量。特朗普曾公開表示,將採取更強硬嘅對華立場,歐盟若選擇妥協,恐怕會影響與美國嘅盟友關係。
分析認為,歐盟喺處理與中國關係時,面臨內部意見分歧同國際壓力。一方面,部分歐洲國家希望加強對華貿易合作,但另一方面,包括立陶宛喺內嘅部分成員國強烈反對歐盟對北京妥協。若歐盟放棄案件,不但可能削弱其國際公信力,仲可能影響與美國嘅盟友關係。未來歐洲如何平衡對華政策,將成為國際關注焦點。《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