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躺平」現象升溫 研究指近三成中學生自認「躺平」
香港青少年「躺平」現象升溫 研究指近三成中學生自認「躺平」

《香港01》報道,近年愈嚟愈多青少年選擇留喺舒適圈,「躺平」成為一個備受關注嘅社會現象。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昨(19日)發表嘅調查結果顯示,27%受訪中學生自認已經「躺平」,其中超過四成人已經「躺平」超過一年。研究呼籲社會大眾理解年輕人背後嘅想法,避免為「躺平」貼上負面標籤。

 

近三成中學生認為自己「躺平」

 

現年18歲嘅阿偉(化名)自中三起就有「躺平」嘅念頭,喺網課期間努力抄筆記,但老師覺得佢喺玩。「溫書同唔溫書嘅成績差唔多,咁咪決定躺平囉。」阿偉話自己鍾意沖咖啡同打機,「躺平後開心咗,覺得自由啲,唔會畀溫書阻住時間,可以做自己鍾意嘅嘢。」

 

阿偉現時就讀社會服務相關基礎文憑課程,自認屬於「無望型躺平人士」。舊年暑假,佢參加試工計劃做工作助理,接觸咗唔少社工,覺得呢份工作幫到人,充滿意義,於是決定修讀相關課程。對未來,佢希望可以搵到一份輕鬆、無壓力同職場文化友善嘅工作。對於社會對「躺平」嘅負面標籤,阿偉強調:「躺平唔係咩都唔做,我哋都要維持基本生活需要,『我哋係躺平,唔係乞兒』。」

 

「躺平」一詞泛指年輕人採取逃避問題嘅態度,行為包括懶散、唔做功課同唔想社交等。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喺2024年9月至11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咗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了解佢哋對「躺平」嘅印象。同時,有46%受訪學生接受政府經濟援助,包括綜援、學校書簿津貼計劃同關愛基金。調查發現,27%受訪學生自認「躺平」,其中52.4%為初中生,47.6%為高中生。

 

對於「躺平」嘅印象,52.6%受訪學生認為「中立」、34.8%認為「負面」、12.6%認為「正面」。另外,有48%學生表示會支持朋友「躺平」。至於「躺平」時間,接近三成學生「躺平」1至3個月,而超過四成學生已經「躺平」超過一年。

 

六大「躺平」類型 機構籲理解背後想法勿急於責備

 

機構將「躺平」分為六大類型,包括「舒適型」認為躺平係個人自由嘅選擇;「無家庭計劃型」唔打算結婚、生育或置業;「無方向型」對讀書意義迷茫;「無望型」指曾努力但未成功;「壓力型」想重整方向;以及「社會環境型」認為可以依賴父母。調查顯示,「舒適型」為最多人認同嘅類型,佔53%。

 

基督教女青年會嘅研究指出,「躺平」係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係中學生面對壓力嘅其中一種回應方式。機構認為,「躺平」並非恆久不變,會隨住人生經歷而有所改變,建議社會應先了解中學生背後嘅想法,避免急於責備,並鼓勵學生多元發展,突破學術成就或考試成績嘅框架。

 

女青總主任(青年同社區服務)郭義聰強調:「唔好妖魔化『躺平』,學生有自己嘅想法同打算,只係可能呢一刻佢哋想休息下,甚至暫時冇咩目標。」郭義聰呼籲社會多啲包容年輕人,「畀多啲機會、多啲時間,等佢哋可以追尋自己嘅夢想。」《I》

發佈時間: 2025年01月20日 15:17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