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按年下降10%,雖然連跌三個月,但官方強調跌幅有所收窄,似乎試圖營造經濟「回暖」嘅氛圍。細睇背後嘅數據同背景,情況未必如官方所言樂觀,反而暴露咗更多結構性問題。
根據國統局數據,1至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利潤按年減少4.3%,金額為5.87萬億元人民幣。10月份單月利潤雖然按年下降10%,但降幅較9月嘅27.1%有所收窄。官方解讀認為,利潤改善主要歸因於「存量政策加快落實」同「增量政策集中發力」。
1. 部分行業短期利好,整體仍疲弱
10月份,有27個行業利潤比9月份有所改善,包括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同消費品製造業等。其中,裝備製造業利潤由負轉正,錄得4.5%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利潤更達到12.9%嘅雙位數增長。然而,原材料製造業同消費品製造業嘅改善仍主要依靠出口增長,同時內需疲軟問題未有根本解決。
2. 高技術製造業「雙位數增長」存水分
數據顯示,高技術製造業利潤大幅增長12.9%,帶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利潤提升。然而,專家指出,呢部分增長背後更多係政策傾斜同補貼推動,實際需求是否真正增長仍然存疑。
3. 中小型企業仍未脫困
雖然數據顯示,小型企業10月份利潤跌幅有所收窄,但仍未能脫困。在政府政策向大型國企同高技術行業傾斜嘅背景下,中小型企業持續面對融資難、成本高嘅壓力,復甦步伐遠遜於大企業。
喺地緣政治風險同國際制裁嘅雙重影響下,中國製造業喺全球市場嘅份額逐步縮減。美國同歐盟嘅高科技出口限制嚴重影響中國製造業升級,特別係半導體行業同高端設備製造領域,直接拖累整體行業競爭力。
美國智庫分析認為,中國目前嘅政策雖然能短期內穩住部分行業,但缺乏結構性改革,長遠來講無法有效應對全球供應鏈分化同技術封鎖。喺內需不足嘅大背景下,中國政府所謂「回暖」嘅經濟數據無法說服市場。《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