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長關注組發起聯署,指控有中介利用香港人才計劃政策漏洞,安排子女獲得受養人簽證後以「考試移民」方式升讀香港資助大學,結果同本地學生一樣獲公帑資助學費。家長批評此舉變相濫用教育資源,呼籲政府盡快檢視「本地學生」定義,避免真正本地學生嘅升學機會受影響。
今年6月,政府向立法會提交一份文件,披露自推出輸入人才計劃以嚟,已經收到32萬宗申請,其中超過20萬宗獲批,當中逾7萬宗係「高才通」簽證。已經成功嚟港嘅5萬多名高才中,九成半都來自中國內地。當局指出,54%已成功就業,月薪中位數大約5萬元港幣,其中四分之一月入超過10萬港元,反映大部分高才都有穩定收入。
入境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高才通」計劃推出至今21個月,已有4.36萬名未滿18歲嘅受養人隨父母嚟港。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網站資料,教育局將持有9類證件嘅學生列為「本地學生」,當中包括年齡未滿18歲、持有「受養人簽證」或「進入許可證」嘅學生,即俗稱嘅「LS5」類別,讓佢哋可以本地身份申請大學資助學額。
有家長於本月18日組成「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並發起聯署,指出隨著人才計劃吸引愈嚟愈多家庭嚟港,有中介公司安排父母申請香港人才簽證,令其子女取得受養人簽證,成為香港非永久居民,卻並無實際居港意圖。據指,呢啲考生多數喺報考DSE(香港中學文憑試)前一年嚟港,喺境外補習機構以自修生形式準備DSE,然後再以「本地學生」身份報考,僅以考試移民嘅身份「搭單」申請資助大學學位。
關注組批評,呢種情況同「本地學生」概念嚴重偏離,形容呢類考生只係「短暫嚟港試一試」。佢哋認為,呢會大大削弱真正本地家庭學子嘅升學機會,並構成資助學額遭濫用嘅情況,嚴重影響公帑資助嘅公平性,並強烈要求政府重新審視「本地學生」嘅定義,確保公帑真正用於支持真正在港生活嘅家庭。
關注組建議,政府應考慮修改「LS5」類別嘅申請資格,加入附加條件,例如要求以受養人簽證嚟港嘅學生至少喺香港本地中學就讀滿三年,或申請人其中一位父母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先符合「本地學生」資格,保障資助名額唔會被濫用,令教育資源回歸真正有需要嘅本地家庭。
根據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同香港教聯會早前嘅調查,62%受訪者表示佢哋嘅18歲以下子女需要喺香港就讀中小學。本地媒體查閱最新嘅《小學概覽2024》發現,2024/25學年全港小學會增設158班小二至小五班別,顯示同港府推行嘅「搶人才」計劃有直接關係。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指出,大批大陸高才帶埋子女嚟港讀書,有效紓緩咗本地學校招生壓力。隨著「移民潮」興起,過去幾年好多學校出現招不到學生嘅情況。尚海龍估計,「高才通」計劃推出近兩年,已經有超過2萬名中小學生嚟港就讀,令學校入學人數穩定返啲。《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