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將於今日喺北京展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聯同大約三百七十名中央委員一齊制定2026年至2030年嘅新五年發展藍圖。呢場為期四日嘅閉門會議,除咗決定中國未來幾年嘅經濟同社會方向,仲可能涉及高層人事調整。由於會議高度保密,具體細節可能要等數日甚至數星期後先逐步披露,而完整嘅五年規劃內容預料要到明年三月全國人大會議上先正式公布。
今次四中全會召開,正值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加強對華出口管制,並揚言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二百%關稅,令中國更加急於推動「技術自給自足」戰略,以減少對美國先進晶片等關鍵科技嘅依賴。與此同時,習近平與特朗普有機會喺本月底嘅地區峰會上會面,為全球經濟形勢再添變數。喺呢個背景之下,四中全會嘅決策將唔單止影響中國自身發展,仲會對全球供應鏈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計約4.8%,接近官方定下嘅5%左右目標。不過,內外挑戰交錯,復甦之路仍然艱難。自疫情重創以嚟,經濟持續疲弱,房地產市場低迷導致家庭開支收縮,大量失業,尤其係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接近19%,嚴重削弱消費動力。同時,人口老化與人口下滑嘅趨勢令結構壓力進一步加劇。呢啲問題令「刺激消費」成為當前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瑞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張寧指出,要靠刺激消費推動借貸同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但自房地產泡沫爆破之後,民眾信心受創,而政府近期推出嘅補貼育兒、消費貸款、家電與電動車「以舊換新」等措施,效果有限。凱投宏觀經濟學家法希(Leah Fahy)認為,領導層會否喺新五年規劃中明顯轉向刺激內需,係外界關注焦點。佢指出,若只靠小規模補貼,難以改變消費疲弱局面,中國需要更大膽措施,例如擴大社會保障覆蓋、減稅、或者直接派發消費券,以重建家庭信心、釋放內需潛力。
同時,中國喺「科技自立」方面嘅雄心亦愈見明確。習近平強調要喺人工智能、晶片製造、新能源等領域達至全球領先,喺中美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嘅背景下顯得尤其迫切。張寧預期,新五年規劃可能會加大對先進科技嘅投資,以應對美國嘅出口封鎖。不過,呢種優先資源配置於國家安全同地緣政治嘅策略亦有風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副教授勞特特(Wendy Leutert)指出,中國喺醫療、教育、托育等民生領域支出不斷縮水,恐怕會限制長遠嘅消費潛力。佢建議政策制定者應將部分科技投資轉向數碼醫療同線上教育等結合民生改善嘅科技應用,以喺全球不確定中尋求平衡。
另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嘅問題係「產能過剩」。汽車行業激烈嘅價格戰正係典型例子,企業利潤被嚴重壓縮。為減輕國內壓力,中國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東南亞及非洲出口顯著上升,但同時令同美國及其他貿易夥伴之間嘅摩擦升溫。專家預計,新五年規劃將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藉基建投資拓展新興市場,消化過剩產能。不過法希警告,喺全球經濟碎片化嘅趨勢下,過度依賴出口可能引發更多爭端。佢建議中國可發展跨境電商同再生能源出口等新興領域,探索可持續增長路徑。
中國領導層早前提出,要喺2035年前令經濟規模翻一番。張寧認為,未來十年保持4%至5%增長相當艱巨,但對維持政權合法性極其關鍵。佢強調:「領導層最關心嘅係穩定、合法性同持續嘅支持。」四中全會唔單係經濟藍圖嘅起點,亦係中共展示治理能力嘅舞台。勞特特補充,政策制定者應避免「一刀切」嘅產業保護主義,改為注重可持續發展,確保科技自立唔會以犧牲民生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