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台灣行政院訂定的「白色恐怖記憶日」,紀念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的76週年。這一天,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美人權園區迎來訪客,展覽重現台灣威權時期(1949-1992)的壓迫歷史。38年的戒嚴——全球第二長——不僅帶來政治鎮壓,也讓無數女性在性暴力、羞恥與創傷中沉默。原住民歌手高菊花的故事,成為少數公開的女性受害者案例,突顯了國家暴力對個人身心的深層傷害。
高菊花(1932-2014),藝名「派娜娜」,是白色恐怖時期知名的鄒族歌手,出身菁英家庭,父親高一生是知名教育家與政治家。她原計畫赴美留學,但因父親於1952年遭政治迫害被捕,1954年被槍決,20歲的她被迫放棄夢想,成為家中經濟支柱。她以天籟嗓音在1950年代走紅,卻在舞台背後承受難以言說的痛苦。2014年,高菊花的紀錄片《禁錮的餘生》問世,揭露她年輕時被迫「接待」外國高官的經歷。她在片中哽咽回憶:「我是女人,跟他睡覺,要勸他,很難為情,真的很難受。」這些性暴力經歷由國民黨政府安排,成為她一生的創傷。
高菊花的弟弟高英傑曾表示,姐姐晚年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困擾,酗酒成為她排解痛苦的方式。「她從不主動提起那些事,但偶爾會說,『我這輩子最恨的,就是被逼著做那些事。』」
白色恐怖期間,至少26名女性因政治案件被處決,實際數字可能更高。歷史學者楊翠指出,許多女性在獄中遭受酷刑甚至性暴力,卻因羞恥感與社會壓力選擇沉默,相關檔案多已遺失或被銷毀,調查困難重重。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認為:「高菊花的經歷只是冰山一角。許多女性受害者的故事仍未被充分聽見。」
景美人權園區目前正計畫擴展女性受害者展覽內容,包括性暴力議題,但面臨史料不足與經費挑戰。民間團體「台灣人權促進會」則呼籲政府比照韓國,成立專案小組調查白色恐怖中的性暴力案例,為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確保這段歷史不被遺忘。
當訪客在景美人權園區駐足,閱讀高菊花的故事時,台灣的歷史記憶仍在拼湊。高菊花曾說:「我希望我的故事能讓年輕人知道,過去有多黑暗。」她的聲音穿越時空,提醒人們:正義未竟,記憶不可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