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正積極研發一套工具套件,可以自動將原本專屬輝達CUDA架構嘅AI模型轉譯成AMD ROCm相容版本,令開發者能夠直接喺AMD GPU上運行。呢項技術被視為繞過輝達軟體生態壟斷、為AI推論市場開闢第二條道路嘅關鍵一步。
據可靠報導,微軟內部工程團隊已經建立多項轉譯工具,運作原理類似執行期相容層,可以即時攔截同轉換CUDA API呼叫,毋須重新編譯原始程式碼。目前技術已支援AMD Instinct MI300X系列GPU,並正與AMD合作優化針對新一代MI400X及MI450X晶片嘅效能。微軟工程師表示:「我哋已經開發出能夠令CUDA模型順利喺AMD GPU上運作嘅工具,例如MI300X系列,而家正同AMD緊密合作,進一步提升MI400X、MI450X嘅相容性同效能。」呢個進展意味住未來Azure雲端服務可同時支援輝達同AMD GPU,提供更靈活嘅AI加速環境。
輝達長期主導AI加速市場,其核心優勢喺於CUDA軟體生態嘅完整性。雖然AMD多年來推出ROCm平台,但由於API覆蓋範圍有限、開發工具支援不足,一直難以撼動CUDA地位。開發者慣常用CUDA撰寫程式,要轉去ROCm要付出高昂重寫成本,形成強大鎖定效應。
不過,隨住AI推論工作負載喺Azure平台急速增長,微軟面臨龐大成本壓力。AMD Instinct系列AI晶片價格比輝達H100或Blackwell系列低廉得多,若能無縫執行CUDA模型,將可大幅降低雲端運算支出。微軟此舉不止係技術佈局,仲係商業策略考量。
目前呢套轉譯工具仍處於內部測試階段,未正式公開。微軟計劃未來整合至Azure服務,令客戶毋須修改程式碼,就能揀用AMD GPU執行AI推論任務。若技術成熟,意味數以萬計CUDA模型都能喺非輝達硬體上運行,徹底改變AI軟體堆疊嘅競爭格局。
業界分析認為,微軟嘅轉譯技術若能成功普及,將為AI推論市場注入更高靈活性同價格競爭力。以往輝達憑CUDA生態建立難以逾越嘅護城河;而家,執行期轉譯層嘅出現,有啲似當年Wine令Windows應用可喺Linux運行,又或者DirectX與Vulkan之間嘅橋接方案,為AMD提供突破口。
AMD近年積極擴大ROCm生態,與多家雲端業者合作推廣Instinct晶片。微軟今次推出轉譯工具,無疑為AMD注入強心針。雙方合作除咗硬體優化,仲涉及驅動程式、編譯器同效能調校,目標喺2026年前實現與CUDA接近嘅相容性。
對開發者嚟講,呢項技術大幅降低轉移門檻。以前換GPU供應商要重寫大量程式碼,動輒幾個月;而家透過轉譯層,可以即時切換硬體,保留原有投資。對企業客戶而言,意味住可以按價格、供應同效能彈性自由選擇加速方案,唔再受單一供應商綁架。
輝達方面對此保持低調,但據了解內部已啟動應對措施,包括強化CUDA獨占功能、加速Blackwell架構部署,並維持同微軟嘅Azure合作關係。分析指短期內CUDA仍佔優勢,但長遠睇,微軟同AMD聯手有望逐步侵蝕其市場份額。
AI推論市場正進入多元化時代。微軟嘅轉譯技術不單挑戰輝達壟斷,仲為Intel、Google TPU等競爭者打開可能性。未來,軟體相容性同轉譯效率將成為勝負關鍵。邊個能夠提供最無縫嘅跨平台體驗,就能掌握AI基礎設施嘅主導權。
雲端巨頭喺AI硬體戰中越來越主動。微軟唔再滿足於「硬體中立」,而係透過軟體創新重塑供應鏈生態。對AMD嚟講,呢係難得嘅翻身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