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嘅初步數據,中國喺今年1至8月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總貿易額達1634億歐元,僅僅高過同美國嘅1628億歐元。呢個變化標誌住中國結束咗2024年被美國取代嘅短暫「失位」,重新登上德國外貿榜首。分析認為,推動呢個轉變嘅主因係美國總統特朗普嘅關稅政策,對德國出口構成明顯衝擊,令德美貿易額下滑。
德國外貿協會主席揚杜拉(Dirk Jandura)話,特朗普政府重啟高關稅措施,直接打擊咗德國傳統出口優勢產業。今年前8個月,德國對美出口額按年大跌7.4%,降至996億歐元。美國市場對德國汽車、機械同化工產品需求顯著減弱,除咗關稅壁壘提高,美元匯率波動同美國本土製造業復甦都係原因。佢強調:「美國嘅保護主義政策,迫使德國企業要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布局。」
同時,德國對中國貿易出現兩極情況。出口方面,德國對中國出口同期大減13.5%,只得547億歐元。原因係中國本土產業鏈升級迅速,越來越多中國製造商能自己生產以往要靠德國進口嘅關鍵部件,例如精密機械零件同高端化工原料。西門子、巴斯夫等德企都多次報告指,中國競爭對手嘅本土化進展加快,導致訂單流失。
相反,德國從中國進口嘅貨品大增8.3%,達1088億歐元,成為拉動總貿易額嘅主力。呢個不平衡結構突顯德國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加深。專家分析,呢波進口激增,其實係北京為應對特朗普關稅壓力而作出嘅策略調整。中國企業開始轉向歐洲市場傾銷過剩產能。荷蘭國際集團(ING)德國首席經濟學家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指出:「中國產品以極低價格湧入歐洲,往往係由國家補貼引起嘅產能過剩。」
佢特別警告,部分產品定價策略涉嫌傾銷,尤其喺電動車電池、機械設備、金屬製品同化工中間體等行業。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德電池進口量增逾20%,但價格比歐洲生產成本低15%。呢啲廉價產品壓縮咗德國製造商利潤空間,可能加劇結構性壓力。「中國已成為德國多個核心產業嘅系統性競爭對手,」佢話,「如果歐盟唔採取應對措施,德國工業競爭力將進一步削弱。」
德國經濟界反應複雜。一方面,廉價中國貨有助壓低通脹、維持供應穩定;另一方面,長遠依賴會帶嚟風險,包括技術外流同就業流失。德國經濟部發言人表示,政府正密切關注中歐貿易變化,並呼籲歐盟協調應對。歐盟委員會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總額達4500億歐元,佔整體22%,創歷史新高。
面對中國產品嘅「蜂擁而至」,德國外貿協會冇主張走保護主義路線。揚杜拉反對「築高牆」思維,認為:「保護主義係一種條件反射,唔係長遠策略,最後只會導致報復性關稅循環,拖累全球經濟復甦。」佢呼籲歐洲應加強投資創新、供應鏈韌性同市場多元化,並推動與新興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例如加快同印度、印尼、拉美及澳洲嘅談判,以拓展替代市場,對抗中國嘅過剩產能輸出。
此外,佢批評部分歐盟成員提出嘅「購買歐洲產品」方針,指呢類政策會推高成本同延誤項目進度。「例如公共工程若強制使用歐洲供應商,預算可能增加兩成,」佢話,「呢啲做法缺乏遠見,無法解決競爭根本問題。」德國商會亦支持呢個觀點,強調透過數碼轉型同綠色技術升級,先係提升歐洲競爭力嘅關鍵。
德國經濟學者普遍持審慎態度。布熱斯基預計,如果特朗普關稅政策延續至2026年,德國對美出口可能再跌5%,而中國進口依賴或升至35%新高。不過,佢認為,呢亦促使德企加快東南亞及非洲布局,預計到2025年底,將有超過500間德企喺越南同墨西哥設廠。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上週喺歐盟峰會重申,歐洲要「平衡開放同防護」,確保貿易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