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麻使用人口持續攀升,但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踏出求治第一步嘅人卻愈來愈少。
美國愈來愈多年輕人因吸食大麻而改寫人生軌跡,24歲嘅費勒(Megan Feller)就係最典型嘅例子。佢16歲第一次接觸大麻,本來只係跟朋友「試吓」,但好快就依賴起電子煙煙彈,每日唔吸幾啖根本無法運作。最嚴重嘅時候,一日要吸幾次先頂得住;只要停一停,胃口即刻消失、夜晚瞓唔著,身體節奏完全畀大麻牽住走。
佢形容自己每日朝早一起身,如果冇吸,就會嘔、會發抖,嗰陣根本唔係想追求「high」,而係想令身體回到所謂嘅「正常」。費勒早年因酗酒接受過戒治,但當時完全無意識到大麻其實帶來同樣傷害,甚至更隱蔽。
直到22歲,母親突然離世,情緒全面崩潰,佢先終於意識到問題唔再能逃避,選擇走入黑澤爾頓治療機構尋求協助。過程唔算順利:先戒酒,再一步一步面對大麻依賴,中間多次反覆,但最終成功保持接近一年戒癮。佢而家講起過去,語氣帶住種輕鬆嘅釋懷:「終於唔再俾任何物質控制我嘅人生。」
費勒講得坦白:咁多年佢之所以冇諗過要求助,唔單止係因為上癮者必經嘅自欺,而係社會氛圍本身已經軟化咗警覺,大麻嘅接受度愈來愈高,周圍人都當佢係「無咁嚴重」嘅玩意,她自然以為自己並無問題。結果一步錯,拖住差唔多十年。
然而,相關趨勢同數據正顯示另一幅圖畫。美國愈來愈多州開放娛樂用大麻,導致使用人數急速增加。聯邦調查顯示,2022年大約接近1800萬美國人表示每日或幾乎每日都吸大麻,呢個數字已超過每日飲酒人口,亦遠高於三十年前。尤其喺年輕族群,使用比例創下歷史新高,但承認自己患上「大麻使用障礙」(Cannabis Use Disorder)嘅比例反而下降。
史丹佛大學成癮精神科醫生達斯(Anna Smita Das)指出,大麻上癮嘅現象被社會嚴重低估。研究持續顯示,約有三成使用者會出現不同程度嘅成癮症狀,包括強烈渴求、無法控制量、甚至喺明知大麻已經破壞學業、工作與家庭後仍無法停止。她強調,真正嘅問題唔係成癮存不存在,而係好多使用者根本唔願意承認。
今日市場上嘅大麻早已唔再係上一代印象中嘅「弱版本」。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麻嘅四氫大麻酚(THC)含量通常唔到5%;而家合法藥房出售嘅大麻花、電子煙煙彈同濃縮物,THC動輒超過40%。年輕人尤其鍾意蠟狀濃縮物(dab)同高濃度煙彈,令身體成癮速度顯著提高。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嘅數據同樣反映類似趨勢:急性大麻中毒求診人數近年明顯增加,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速、嚴重焦慮、幻覺等。密西根州2024年一項研究則發現,當地開放娛樂大麻後,各年齡層、尤其係40至60歲族群,因大麻相關急症入院嘅比例即時上升。
達斯補充,食用型大麻軟糖或餅乾嘅問題亦被低估。由於食用型產品起效較慢,唔少人等唔到效果就再食一件,結果短時間內攝取過量,導致中毒反應突然爆發。她認為社會過度美化大麻嘅天然形象,加深咗大眾嘅錯覺。
更耐人尋味嘅係,使用人口上升,但治療人數反而下降。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研究員格雷夫斯(Brian Graves)分析全國樣本後指出,2003年至2019年間,接受大麻使用障礙治療嘅比例由19%下降至13%。他認為,隨住合法化擴大,社會態度愈來愈寬鬆,使更多人覺得大麻「唔需要治療」,甚至覺得承認成癮係一件丟臉嘅事。明尼蘇達州黑澤爾頓貝蒂福特基金會(Hazelden Betty Ford Foundation)臨床心理師埃克索(Jennifer Exo)補充,正因為大麻被視為「低風險」,反而令求助者更遲疑,形成一種隱蔽嘅恥辱感。
專家認為,要扭轉依賴與治療倒退嘅局面,社會需加強對大麻風險嘅教育,特別係喺青少年接觸大麻前。埃克索表示,年輕人唔應該只接收到大麻「天然、安全」嘅單一印象,而係要理解其風險與成癮機制。同時,治療環境亦要去污名化,讓人明白尋求協助唔代表失敗,而係一種負責任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