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內容過去兩年爆炸式增長,但喺全球社群媒體反而掀起強烈反彈。愈來愈多使用者直言已經厭倦「滿屏AI圖同影片」,要求平台提供過濾機制。由 TikTok、Pinterest 到 Instagram、YouTube,各大平台近期紛紛推出或測試「AI內容減量」功能,一方面平息使用者不滿,一方面又想保住AI技術嘅商業價值。
使用者最大嘅反感來自「欠缺真實感」。大量AI作品用同類模板,人物五官、身型比例高度雷同,迅速淹沒原本多元嘅手繪、攝影、真人創作。唔少興趣社群甚至開始禁止純AI作品,認為呢類內容正侵蝕平台原有嘅創作生態。根據多項2025年使用者調查,受訪者普遍希望AI只係作為創作者嘅輔助工具,而唔係完全取代人類創作。
TikTok係最早正面回應民意嘅平台,現正喺多個市場測試「AI內容顯示開關」,讓使用者自行決定想睇幾多AI生成影片。2025年最新版社區守則大幅加強AI自動審查系統,結合使用者行為數據,精準限制特定年齡層同高風險內容嘅曝光量;同時亦升級年齡驗證,避免未成年人接觸不當AI生成影片。TikTok強調,新功能目標係「比返使用者選擇權」,並非全面封殺AI內容。
Pinterest就採取更精細嘅分類策略。由10 月 16 日起,Pinterest 喺 Android 同網頁版首先上線「生成式AI偏好」(GenAI interests),數週後擴展到 iOS。使用者可針對手工藝、家居、美妝、藝術、時尚等熱門類別,自行調整AI生成圖片嘅出現比例,系統會按個人設定自動降低相關推薦。Pinterest承認,目前技術只做到「減少」而未能「完全屏蔽」AI圖片,但已開始為部分AI生成或修改內容加上「AI修改」標籤,並積極研發基於影像特徵嘅自動檢測系統。
Pinterest亦坦言,AI檢測仍然存在明顯盲點,例如使用者截圖再上傳,就可能避過標記。為此平台鼓勵使用者主動舉報可疑內容,並承諾持續改善演算法同回饋機制。
至於 YouTube 同 Instagram,則把重點放喺「強制標籤」。兩個平台要求創作者上傳時必須標示是否使用AI生成或大量改動,並會標上「使用AI製作」。但只要影片被下載再上載一次,標籤就好容易失效,令AI內容依然到處散播,實際阻截效果有限。
有趣嘅係,同一時間亦有完全相反嘅趨勢。Meta 正積極測試名為「Vibes」嘅AI短影片生成服務,據講已吸引約200萬名活躍使用者;部分新興平台甚至將AI內容視為主打賣點。呢個現象反映,雖然前端使用者抱怨聲音愈來愈大,但後端市場對AI生成內容嘅需求仍然強勁,各平台陷入「要迎合使用者,又想抓緊AI商機」嘅兩難局面。
業界分析認為,2025年或會成為社群媒體「AI內容治理分水嶺」。短期內,各平台可能繼續推出更多減量、標籤工具;但長期睇,如果AI檢測技術無法突破「截圖重傳」呢類根本限制,平台同使用者之間嘅信任危機可能加劇。對創作者而言,如何喺AI輔助同「被貼AI標籤影響流量」之間取得平衡,亦成為全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