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聯邦政府內閣正式拍板通過首份《太空安全戰略》,文件長達 47 頁,清楚指出俄羅斯同中國喺太空領域快速提升嘅反衛星武器、電子干擾同軌道攻擊能力,已經對德國以至整個歐洲構成實質威脅。政府強調,無論係汽車導航、船舶定位、衛星電視、金融系統,甚至軍事通訊,都高度依賴太空資產,一旦遭受破壞,後果會喺地面即時爆發,而且相當災難性。
國防部長皮斯托利烏斯喺內閣會議後直言,俄羅斯近年喺波羅的海一帶屢次干擾 GPS 訊號,已經係「明目張膽嘅敵對行為」;中國方面則擁有全球最多反衛星武器試驗紀錄,兩國都具備致盲、干擾、操縱甚至摧毀衛星嘅能力。佢警告,一旦衛星系統遭有效打擊,「幾分鐘內就可以癱瘓一個國家嘅國防同民生」。
佢指出,德國一直過度依賴少量大型、造價高昂、高軌道嘅衛星,極容易成為單一攻擊目標。未來嘅方向係加速轉向低軌道小型星座,以「多、快、平」嘅新一代衛星組成架構,提高系統生存能力。國防部未來數年將投入約 350 億歐元,發展天基預警系統、衛星防護軟件、軌道態勢感知以及低軌星座,同時研發主動防禦技術,包括雷射反制同機動變軌。
外交部長瓦德富爾則由地緣角度補充,強調太空已經係大國博弈嘅主戰場,從精準制導武器、無人機群控制、5G 通訊,到稀土等戰略資源開採,「邊個掌握太空優勢,邊個就掌握未來軍事同經濟嘅主導權」。佢強調,德國絕不能單打獨鬥,必須喺歐盟及北約框架下加速整合太空情報、數據共享同聯合防禦能力,共同建立以規則為基礎嘅國際太空秩序。
這份戰略亦清晰列出三大核心方向:第一,全面識別並監測太空風險,包括反衛星飛彈、定向能武器同網攻;第二,推動多邊合作,積極參與太空交通管理、碎片減量等國際規範;第三,建立可信嘅威懾、防禦與快速恢復能力,例如採購天基紅外預警系統、定期演練衛星失能時嘅國家應急程序、保護航天供應鏈,以及要求所有新發射衛星具備主動離軌功能,以應對軌道上超過 3.6 萬件大型垃圾及數億微小碎片構成嘅「定時炸彈」。
分析普遍認為,今次戰略標誌住德國太空政策由過去「純民用、重科研」全面轉向「安全同軍事優先」,直接回應俄羅斯喺烏克蘭戰爭期間展示嘅電子干擾能力,同時針對中國北斗系統全球擴張同反衛星武器試驗。外界預料,德國此舉將進一步加劇歐洲同中俄喺太空領域嘅對峙。
今年稍早,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喺波羅的海上空航行時座機 GPS 嚴重失靈、外界普遍歸咎俄羅斯干擾,事件亦被認為加快咗德國同整個歐盟對太空防禦嘅醒覺。繼美國、法國、英國之後,德國成為又一個發布國家級太空安全戰略嘅歐洲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