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參議院於一致通過《台灣保證實施法案》(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要求國務院定期檢討並更新與台灣交往嘅內部指導方針,尋找機會解除美國自設嘅官方互動限制。此舉被視為強化美台關係嘅重要一步,一旦獲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將正式成為法律,美國進一步對台灣嘅支持,同時勢必引來北京強烈反彈。
呢項跨黨派法案由共和黨參議員科寧(John Cornyn)同民主黨參議員庫恩斯(Chris Coons)共同推動,早前已獲眾議院通過。法案修訂2020年《台灣保證法》,把原本一次性檢討變成定期機制,確保美國對台政策能跟上印太地區快速變化嘅地緣局勢。
根據法案內容,國務院須至少每五年進行一次全面檢討,涵蓋《與台灣關係指導方針》(Guidelines on Relations with Taiwan)等內部文件,並需於完成後90日內向國會提交報告。報告需清楚說明指導方針如何深化及擴大美台關係,並反映雙邊關係嘅價值與重要性;同時必須考慮台灣係由自由公平選舉產生嘅民主政府所治理嘅事實,並確保相關政策有助和平處理兩岸議題。
科寧參議員在法案通過後表示:「中國對印太地區穩定構成不斷演變嘅威脅,包括對我哋嘅朋友同夥伴台灣。呢項法案將有助國務院恢復強而有力嘅台灣策略,正正在我哋最需要嘅時候發揮作用。」庫恩斯亦指出,美國對台承諾必須跟上印太地區嘅現實變化,並強調法案係在符合長期一中政策框架下,支持共享價值、強化區域穩定。
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與北京建交後,國務院為避免刺激中國,制定咗一系列自我限制措施,嚴格規範美國官員與台灣官員嘅互動,例如禁止在官方建築懸掛中華民國國旗、限制高層會面等。呢啲「紅線」多年來一直被視為美台關係嘅枷鎖。
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在2021年離任前宣布解除全部自我限制,但拜登政府上台後部分恢復相關規定。今次法案若正式生效,將迫使國務院系統性尋找解除限制嘅「機會與計畫」,包括放寬官員互動、軍事交流同象徵性禁令,外界認為美台關係將因此邁向更「正常化」。
台灣外交部對法案通過表示歡迎,稱此舉反映美國國會跨黨派對台灣民主嘅支持,亦彰顯美台夥伴關係嘅穩固。台灣總統府則指,法案有助提升台灣國際空間,並強化印太地區嘅和平穩定。
北京方面,中國外交部料將強烈反對。北京長期視台灣為內政核心,任何提升美台官方互動嘅舉措都被視為挑戰「一中原則」。以往美國國會通過類似法案,北京多次召見美國大使抗議,並揚言採取反制措施。有分析認為,即使特朗普第二任期在貿易方面與中國稍有緩和,台灣議題仍屬兩國關係最敏感紅線,今次法案勢將推高緊張。
法案現已送交白宮等待特朗普簽署。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及第二任期開始後,多次公開重申對台灣嘅支持,包括承諾履行《台灣關係法》義務,並批評中國對台軍事施壓。白宮官員表示,總統預料將快速簽署使之成法。
除象徵意義外,法案亦具實際影響力。定期檢討機制將迫使國務院在中國軍事威脅日益升級嘅背景下,持續調整對台政策。近年中國戰機頻繁擾台、軍演擴大,美國亦多次派高層官員訪台並增加對台軍售。今次法案可視為國會對行政部門嘅明確督促,確保對台支持唔會因外交考量而後退。
美台關係近年持續升溫。特朗普政府時期通過《台灣旅行法》,鼓勵高層互訪;拜登政府時代則有《台灣保證法》,要求檢討軍售常態化。如今《台灣保證實施法案》倘若成法,將把美台官方交流進一步制度化,讓雙方在經濟、安全同科技領域更無後顧之憂。
台灣學者指出,法案傳達一個清晰訊號:美國視台灣為民主夥伴,而非外交負擔。在中國持續打壓台灣國際參與嘅同時,華盛頓正以立法方式逐步鬆綁延續自1979年以來嘅老舊框架。
特朗普尚未就法案公開表態,但考慮到佢一貫對台立場及國會壓倒性支持,外界普遍認為簽署成法幾乎毫無懸念。一旦完成程序,將成為特朗普第二任期又一項強化印太盟友網絡嘅重要外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