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積電最新第三季財報顯示,其美國子公司單季淨利只得約新台幣4,000萬元,較第二季嘅42.32億元大幅縮水近99%,幾乎呈現斷崖式下跌。呢個結果突顯,美國設廠初期嘅龐大資本支出同營運成本,正急速侵蝕整體獲利能力。
業界人士分析指,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喺供應鏈完整度、技術人才培訓、設備維護同勞動成本等方面,仍然遠不及台灣同日本成熟。美國勞工法規嚴格、工時限制多、薪資水平高,加上外派台灣工程師嘅差旅、安家同培訓開支不斷上升,令美國廠嘅營運支出明顯高於亞洲據點。喺先進製程未大規模量產之前,美國廠區嘅財務壓力短期內難以紓緩。
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嘅第二座晶圓廠,計劃喺2026年第二季完成設備裝機,後續將進入全面建置同調校階段。由於該廠將導入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同更高規格嘅廠務系統,折舊費用勢必再推高,短期內財報表現難有起色。至於首座晶圓廠雖然已喺2025年量產4奈米製程,但產能利用率同良率爬坡仍需時間,無法即時抵銷高額固定成本。
法人機構指出,美國廠區嘅真正價值,唔喺當下嘅獲利數字,而係能否順利導入3奈米、2奈米等最先進嘅全球製程,並成功提升產能利用率。根據台積電最新規劃,美國3奈米製程預計喺2027年開始量產,同時正積極評估把包含閘極全環繞(GAA)電晶體同背面供電(Backside Power)技術嘅2奈米製程落地美國嘅可行性。一旦呢啲頂尖節點成功投產,美國廠將喺全球先進半導體戰略中扮演更關鍵角色,不僅可以滿足輝達(NVIDIA)、蘋果(Apple)、超微(AMD)等美國大客戶就近供貨,亦有助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隨住人工智慧需求爆炸式增長,先進封裝(如CoWoS、SoIC)需求急升,美國本地供應鏈不足嘅問題更加突顯。目前已有多間台灣材料同設備供應商,因應台積電美國擴廠進度,陸續喺亞利桑那州設點或擴大投資。然而,美國封測成本結構更高、交期管理更嚴格,若未能穩定取得台灣供應鏈支援,美國廠先進封裝產能嘅擴張速度勢必受限。
從全球市場睇,人工智慧熱潮推動3奈米、2奈米訂單長期爆滿,呈現供不應求;相對地,成熟製程因產能過剩,加上中國大陸晶圓廠以低價搶市,報價下行壓力更大。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最近喺法說會強調,公司會嚴謹管控資本支出節奏,並提前兩至三年協調產能規劃,以應對貿易政策嘅不確定性同人工智慧結構性需求。
喺特朗普政府全力推動半導體本土化政策下,台積電今年3月宣布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總投資額達1,650億美元,用於興建更多晶圓廠、先進封裝設施及研發中心。此舉不但可避免高額關稅風險,亦能進一步強化與美國客戶嘅戰略合作。魏哲家表示,美國廠雖然初期成本高,但長遠會帶來穩定回報,有助台積電維持全球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