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聯邦議會任命咗一個專家委員會,全面重審德國對中國嘅貿易政策。由於北京收緊咗稀土出口,暴露出德國工業供應鏈好容易畀人「卡住條頸」,柏林正加速推動所謂嘅「降低對華風險」(de-risking)戰略。
呢個委員會由工業協會、勞工團體同智庫組成,唔同於2023年上一屆政府推出但只提原則性建議嘅《中國策略》,新委員會會向政府提出具體可行嘅政策建議,為未來立法提供依據。
據德國政府講,委員會會重點審查能源同原材料進口、關鍵基礎設施入面嘅中國投資等敏感議題。喺委員會成立之際,德國財政部長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即將訪華,希望向中方講清歐盟喺多個議題上嘅立場。
德國今年喺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嘅關係上面壓力特別大。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新一輪高額關稅衝擊全球貿易;另一方面,中國就以出口管制展示反制實力。
德國經濟研究所(IW)國際經濟政策主管馬特斯(Jürgen Matthes)直言:「喺關鍵領域,中國有能力、亦可能隨時切斷供應,而德國對此仍然太脆弱。推動改革嘅壓力而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克林貝爾將成為新政府首位訪華嘅部長。新任外長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原本打算10月底訪華,但因北京只確認佢提出嘅一個會面請求而延期。一名知情人士透露,一個由德國銀行同保險業代表組成嘅團體會隨同克林貝爾下星期赴華。
執政陣營嘅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強調:「未來對華政策入面,風險管理會佔更重要位置。關鍵係識別中國可能用嚟施壓嘅手段,並搵出避開佢嘅方法。」
作為歐洲製造業出口大國,德國長期受惠於中國龐大嘅市場。不過,前任政府2023年發布嘅《中國策略》已經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降低對華經濟依賴」,並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同系統性對手」。呢份長達61頁嘅文件雖然呼籲企業減少依賴中國,但缺乏具體目標。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研究,2024年德國對中國嘅關鍵進口依賴程度幾乎冇改善。馬特斯指出:「自《中國策略》發布以嚟,我喺實證研究中睇唔到真正嘅去風險化進展。原本應該敲響警鐘嘅事件,卻冇引發足夠反應。」分析顯示,德國大約200類產品有至少一半依賴從中國進口,一旦受阻,經濟會受嚴重衝擊。
當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後,德國嘅依賴風險即刻浮現,德國約八成稀土供應嚟自中國。加上近期荷蘭同中國因安世半導體(Nexperia)爭議引發供應鏈震盪,德國企業再度中招。
呢連串事件令德國政界同產業界警覺起嚟。稀土係電動車電池、高科技磁鐵同國防裝備嘅關鍵原料,供應鏈嘅脆弱性突顯咗德國工業對中國嘅過度依賴。汽車巨頭如福斯(Volkswagen)同寶馬(BMW),喺電動車轉型上高度依賴中國稀土加工,一旦供應中斷,生產線就會即時受影響。
專家委員會成立,意味德國對華政策正式進入實質調整階段。新委員會將制定具體量化指標,例如設定關鍵原材料進口多元化目標、強制企業披露供應鏈風險報告,並推動與澳洲、加拿大等國簽訂替代供應協議。
同時,政府亦加快審查中國喺關鍵基建入面嘅投資。繼禁止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之後,柏林正考慮擴大限制中國企業收購德國科技公司,特別係喺半導體、人工智能同新能源領域。
克林貝爾訪華之行備受注目。佢將率領企業代表團,喺維持貿易關係嘅同時,傳達歐盟對中國出口管制同市場准入不對等嘅關切。德國企業雖然想保住中國市場,但愈來愈多聲音要求政府提供「去風險」補貼,幫助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去東南亞或東歐。
馬特斯警告,如果唔採取果斷行動,德國經濟將喺下一次供應危機中付出更大代價。他建議政府設立「戰略儲備基金」,針對稀土、鋰、鈷等關鍵礦產建立國家儲備,並補貼本土或盟友國嘅開採同加工項目。
哈特則強調,德國嘅「去風險」唔等於「脫鉤」,而係要建立更有韌性嘅供應鏈:「我哋需要中國市場,但唔能畀單一國家控制我哋嘅命脈。」
喺特朗普關稅政策壓力下,德國更加需要歐洲層面嘅應對策略。歐盟已經展開對中國電動車嘅反補貼調查,德國作為最大出口國,佢嘅立場將影響最終結果。柏林希望喺歐中談判中爭取過渡期,同時加速本土電池產業發展。
專家委員會預計喺2026年初提交報告,其建議將直接影響德國下一階段對華立法。無論係強制多元化採購,定係建立供應鏈壓力測試機制,呢份報告都會成為德國工業轉型嘅路線圖。
稀土危機只係冰山一角。由半導體到新能源,德中經貿關係正由「互利共贏」轉向「風險管控」。對德國嚟講,真正嘅考驗唔在於承認依賴,而係有冇足夠政治意志同資源,去徹底重塑全球供應鏈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