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嘅二氧化碳排放量喺2025年第三季同比持平,延續自2024年三月以嚟連續十八個月「零增長或下降」嘅趨勢,同時亦首次設定咗絕對減排目標。
芬蘭赫爾辛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首席分析師米勒維爾塔(Lauri Myllyvirta)為氣候媒體《Carbon Brief》撰寫嘅研究指出,如果年尾排放冇出現激增,中國年度碳排放有望喺2025年錄得下降。早前分析顯示,受疫情後經濟復甦推動,中國2024年二氧化碳排放曾微升0.8%。
報告提到,雖然第三季電力需求同比增長6.1%,但電力行業嘅碳排放保持持平,交通運輸部門排放更下降約5%。風能、太陽能、核能同水電等清潔能源滿足咗約九成新增需求,而天然氣發電增加亦進一步壓縮煤炭嘅比重。不過,化工行業增長抵銷咗部分減排成效,今年1月至9月,中國塑膠產量同比上升12%,主要受食品外賣同電商包裝需求帶動。
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中國加大聚乙烯(最常見塑料原料)本土生產力度,政府亦鼓勵煉油廠轉向化工生產,以彌補電動車普及下汽油需求下滑嘅損失。米勒維爾塔表示:「截至第三季,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幾乎喺微升同微降之間,關鍵要睇第四季走勢。」佢補充,九月排放同比下降約3%,令全年總排放出現下降嘅可能性顯著上升。
呢項以中國官方數據為基礎嘅研究發表之際,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正喺巴西召開。米勒維爾塔指出:「排放增減1%雖然唔算多,但象徵意義重大。中國決策者仲為排放峰值留有時間空間,未確定具體年份。」
美國喺特朗普政府退出國際氣候協定後,反而畀咗中國更大嘅國際氣候領導空間。今年九月,中國政府首次公布溫室氣體「絕對減排目標」:到2035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將較峰值年份(據法新社預估為2025年)減少7%至10%。呢係中國首次提出具體總量減排目標,雖然減幅比外界預期溫和,但已標誌著由「強度控制」邁向「總量控制」嘅重大轉變。
可再生能源嘅擴張成為減排關鍵。今年頭九個月,中國新增風電同太陽能裝機容量超越去年同期,多座新核電機組亦投入運行。呢啲清潔能源唔單止滿足電力需求增長,仲成功壓縮咗化石燃料使用空間。電力部門排放持平,突顯能源轉型成效;雖然工業生產穩步上升,但煤電量下降,而天然氣同清潔能源彌補咗缺口。交通運輸減排主要得益於電動車銷量激增同高鐵網絡擴展,令碳足跡明顯降低。
不過,化工行業嘅快速擴張仍係挑戰。塑膠使用激增反映消費習慣改變,電商同外賣經濟推高咗一次性包裝需求,而煉油廠轉型化工雖可紓緩汽油需求下跌壓力,但化工生產本身高碳排放,部分抵消咗其他部門嘅成果。
分析認為,只要第四季維持現時趨勢,中國碳排放喺2025年出現年度下降將成為現實,象徵排放拐點正式到嚟,亦為全球氣候行動注入信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其減排動向對國際氣候進程具決定性影響。
喺COP30會場上,中國「絕對減排承諾」成為焦點。雖然7%至10%嘅降幅被視為溫和,但代表北京正式由「碳強度」轉向「總量限制」,峰值年預計鎖定喺2025年,意味未來十年內必須實現實質淨減排。
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之後,中國嘅國際角色更突顯。北京不但承擔更多領導責任,仲透過「一帶一路」綠色倡議,向發展中國家推廣清潔技術。米勒維爾塔強調,中國排放走勢將直接影響全球能否喺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目標。
雖然挑戰仍多,例如冬季取暖需求可能推高煤炭使用,但持續投資可再生能源為長期減排打下基礎。專家預測,只要政策執行到位,中國碳排放有望喺2030年前進入穩定下降通道,為實現碳中和奠定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