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終於驚醒   Nexperia案揭視「中國製造」變「中國控制」
歐洲終於驚醒 Nexperia案揭視「中國製造」變「中國控制」

喺荷蘭爆發嘅扣押風波之後,中國投資、美國施壓同歐盟喺安全與市場開放之間點樣取平衡,再次成為焦點。

 

分析指出,荷蘭總部、由中國聞泰科技(Wingtech)全資擁有嘅晶片製造商Nexperia,已經捲入中美角力嘅更大政治角力之中。事件重新點燃咗歐洲內部對外國投資管制嘅爭論,預料歐盟各國日後會對中國企業喺歐洲嘅投資採取更嚴格審查。Nexperia案被視為歐盟喺維護國安同堅持市場開放之間掙扎嘅縮影,尤其喺全球供應鏈重組、半導體成為權力博弈核心之際更顯敏感。

 

荷蘭政府自9月30日以國安理由,援引自1952年以來罕用嘅法律,強制從中國股東手中接管Nexperia。呢個動作震撼歐洲商界,北京隨即反擊。中國商務部宣布對Nexperia中國工廠生產嘅晶片實施出口管制,導致歐洲供應鏈短暫受阻。歐盟委員會透露,中國方面已經同歐洲企業展開緊急溝通,試圖恢復晶片流通,避免事態惡化。雖然危機暫時降溫,但歐中貿易關係嘅脆弱暴露無遺。

 

Nexperia前身係飛利浦半導體部門,2019年被聞泰科技收購後總部設喺尼姆威根(Nijmegen),擁有逾兩萬名員工,年營收超過20億歐元,主要生產功率半導體及邏輯晶片,應用喺汽車、電子產品同工業設備上。喺歐洲本地晶片產業中,Nexperia屬少數具全球規模嘅企業,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不過,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盟對中國投資警覺性明顯上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早喺2023年就已呼籲加強對敏感產業外資審查。

 

荷蘭政府今次行動正係呢項政策嘅具體實踐。荷蘭經濟事務部長普拉特斯(Liesje Schreinemacher)喺國會表示,接管係為保護歐洲關鍵技術免受「潛在敵對勢力」控制。佢提到,Nexperia嘅中國母企可能受北京影響,有資料外洩或技術轉移風險。荷蘭情報機構AIVD報告亦指出,該公司中國工廠曾參與「一帶一路」相關供應鏈項目,顯示中國擴張晶片影響力嘅跡象。不過,批評者反駁呢係政治干預,恐怕會嚇退外資,損害荷蘭科技樞紐地位。

 

美國因素同樣關鍵。華府長期敦促歐洲盟友限制對華技術出口,自拜登政府推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以來更頻頻施壓。美國商務部官員匿名表示,Nexperia事件「證明歐洲需要加強跨大西洋合作」,防止中國繞道取得敏感技術。Nexperia早前亦因涉嫌違反美國出口禁令被調查,雖未被起訴,但已令歐美在晶片領域更緊密協調。

 

歐盟內部意見分歧。德國總理朔爾茨主張保持對華開放,以保障汽車業供應鏈;法國總統馬克龍則警告過度依賴中國會削弱歐洲自主。歐盟委員會現正修訂外資篩查機制,計劃喺2026年前統一審查框架,涵蓋半導體、人工智能同量子科技等領域。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麥卡利斯特表示:「Nexperia案突顯歐盟喺安全與經濟開放之間嘅掙扎,唔可以被恐懼主導政策,但亦唔能忽視風險。」分析指,事件可能令中國對歐投資減少兩成,波及電動車電池、5G設備等產業。

 

從全球視角睇,Nexperia風波反映中美貿易戰延續至今嘅餘震。自特朗普政府2018年開打關稅戰以來,供應鏈結構劇變。中國晶片自給率僅約兩成,仍嚴重依賴進口,推動「中國製造2025」計劃加速落地。反觀歐盟雖非晶片巨頭,但掌握ASML等關鍵技術企業。荷蘭接管Nexperia後,ASML股價即升3%,市場視為強化本地供應鏈嘅利好信號。

 

不過,歐盟內部分裂愈見明顯。東歐國家如波蘭、立陶宛態度強硬,傾向美國;南歐如意大利、希臘則更重經濟利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警告,歐盟應尊重市場規則,避免政治化經濟問題。北京甚至考慮訴諸世貿組織(WTO)挑戰荷蘭做法,可能升級貿易摩擦。

 

Nexperia案將考驗歐盟嘅團結。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預計,未來審查將更頻繁,尤其涉及綠能領域如太陽能、風電等中國投資。經濟學家預測,若歐盟全面收緊外資政策,全球晶片價格或上漲5至10%,連帶推高電子產品成本。中國則可能轉向東南亞同中東市場分散風險。

發佈時間: 2025年11月06日 15:04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