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急速崛起為全球科研領導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科學家喺多個關鍵領域正逐步取代美國嘅主導地位,甚至開始引領國際科研議程。呢個變化唔單止改寫全球科技版圖,亦為歐洲帶嚟深層挑戰同機遇。要維持競爭力,歐洲必須加強內部合作同尋求戰略夥伴,否則未來喺科技競賽中可能進一步被邊緣化。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2025年10月發表嘅研究,2023年喺中美科研合作項目中,由中國科學家擔任主導角色嘅比例達45%,較2010年嘅30%大幅上升。呢數據突顯中國科研影響力正急速壯大。喺人工智慧、半導體、材料科學等戰略領域,中國已經主導唔少國際研究議題。若趨勢持續,到2027至2028年間,中國有機會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
中國喺科研產出方面亦表現亮眼。G20科研與創新報告指出,中國科研論文數量接近90萬篇,係2015年嘅三倍。根據《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早已超越美國成為頂尖學術期刊嘅主要發表國。十大科研機構入面,有七間嚟自中國,包括中國科學院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雖然仍然排第一,但第2至第9名全部係中國機構,麻省理工學院(MIT)只排第10。呢對擁有約兩萬間科研機構嘅西方世界而言,可謂「面懵懵」。更重要嘅係,中國論文喺工程學、電子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同化學等領域嘅引用率極高,代表質量同樣唔輸。
中國嘅成功靠嘅唔淨係人多勢眾,而係長年有計劃嘅國家投資。中國政府將科研列入國家發展核心,研發經費每年平均增長8.7%。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北京大手筆投資吸引全球人才,建立跨國合作網絡。喺非洲同亞洲,中國設立多個聯合實驗室,推動科研交流,輸出教育資源同技術,既提升國際影響力,又加速知識轉移。
不過,中央集權制度雖令中國科研行動迅速、組織高效,但喺突破性創新方面仍存在局限。創意往往源自自由環境,而唔係計劃經濟。相比之下,美國去中心化嘅創新文化,由企業如Google同Microsoft驅動,依然喺原創力上領先中歐。不過,地緣政治緊張令科研合作受阻,美中合作項目減少,反而令人才加速流向中國。
同時,美國科研界亦面對政治壓力同預算緊縮。特朗普政府延續以往削減科研經費嘅政策,聯邦研發預算停滯,導致科研人才流失。歐洲雖可能吸納部分美國學者,但自身問題唔少,各國本位主義嚴重、體制繁瑣,令科研效率打折扣。歐盟雖有合作框架,但往往被國家利益分歧拖慢。
人工智慧(AI)係最突顯差距嘅領域之一。雖然美國仍領先,但中國嘅DeepSeek語言模型以低成本、高速度商業化見稱。中國喺AI專利申請數量上遙遙領先,而歐洲則整體落後。英國牛津同劍橋固然學術實力雄厚,但喺全球科研版圖中難以爭前列。至於半導體領域,雖然由黃仁勳領導嘅NVIDIA仍掌握關鍵技術,但中國正急速追趕。
中國科研崛起已經開始重塑全球經濟與地緣格局。對歐洲而言,呢代表必須重新思考戰略方向:一方面,保持與中國合作(如中歐月球探測計劃)可維持科研交流;另一方面,歐洲要克服內部分裂,打造統一科研體系。《歐洲研究區》(ERA)報告指出,只要歐洲能整合資源,就有潛力成為與中美並肩嘅科研中心。歐洲嘅多樣性,語言、文化同傳統,唔係弱點,反而係創新嘅土壤。透過「地平線歐洲計劃」(Horizon Europe)等跨國項目,歐洲或能孕育出單一國家無法實現嘅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