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近期接連傳出文化機構失竊,最新一宗牽涉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爆竊案引起法國文化界嘩然。案件主角為一名年僅24歲、持中國國籍的女子,疑獨自潛入博物館展區,將多塊具科學與歷史價值的天然金塊盜走,再跨境潛逃。她其後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被拘捕,本月已被引渡回法國,檢方迅速落案起訴並申請還押候訊。
案件發生在9月16日凌晨。閉路電視片段顯示,疑犯在凌晨1時後單獨進入位於巴黎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逗留約三小時後離開。調查指向一個頗為成熟的犯案流程:疑犯疑似以磨光機及噴槍破壞門鎖與展櫃,再以螺絲批等工具撬開展示設備,將多塊天然金塊取走,再迅速撤離。被盜金塊合共接近6公斤,估值約175萬美元、約150萬歐元,屬高價及高流動性的標的物,對館方風險管理是一記重擊。
巴黎檢察官貝庫歐(Laure Beccuau)其後交代偵辦進度。資料顯示,疑犯於9月30日在巴塞隆拿落網,拘捕時正嘗試把約1公斤金塊熔化變賣;10月13日由西班牙移交法國,警方完成初步盤問後,以盜竊罪及刑事串謀罪提控,法院批准還押。按照目前證據,辦案單位不排除她背後有同黨提供情資或物資支援,跨境販售與洗贓網絡亦在調查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警方在案發現場檢獲多件工具,包括磨光機、噴槍、螺絲批與氣樽等,反映犯案者事前做過周詳準備,對館方設施、動線與夜間保安有一定掌握。這種針對性強、時間窗口短、工具專業的爆竊模式,指向並非臨時起意,而是經過場勘與流程設計的行動。
被盜金塊並非一般展品,歷史脈絡深厚且科研價值高,數件關鍵藏品包括:18世紀由玻利維亞贈予法國科學院的金塊;1833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送、出產自烏拉爾地區的金塊;美國加州淘金熱時期出土的樣本;以及1990年在澳洲掘出的巨型金塊,單件重量達5公斤。此類館藏一旦流入黑市,即使熔化改樣,仍可能因金屬雜質指紋與來源紀錄被追溯,牽動國際文物追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