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換鬼城」?     中非國家安哥拉債台高築        一帶一路變「一債一路」
「石油換鬼城」? 中非國家安哥拉債台高築 一帶一路變「一債一路」

自2002年結束近30年內戰以來,中非國家安哥拉一直高度依賴中國作為主要融資來源,協助重建戰後基礎設施。當西方貸款機構卻步之際,羅安達採用「安哥拉模式」,以石油作抵押,向中國國有銀行借貸,以兌現政府興建一百萬套新屋嘅承諾。

 

根據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數據,2000年至2023年間,安哥拉共獲得270筆中國貸款,總值達460億美元,佔中國對非洲國家總貸款約四分之一。呢筆資金推動咗多項大型項目,包括為中產階層打造嘅「未來城市」。其中最矚目嘅係位於羅安達郊區、耗資35億美元嘅基蘭巴新城(Nova Cidade de Kilamba)。呢座由中國企業興建嘅城市佔地5,000公頃,設有12,800個公寓單位、學校、醫院同購物中心,被宣傳為「現代烏托邦」。

 

但經濟學家指出,呢啲「未來城市」對大多數安哥拉人而言遙不可及。安哥拉天主教大學經濟學家門德斯話:「貸款確實可以起樓,但問題係邊個能住得起?」基蘭巴嘅兩房單位售價約10萬美元,相當於一般工人15年收入。即使政府提供補貼,絕大部分民眾仍然負擔唔起。

 

中國同安哥拉嘅合作可以追溯到戰後初期。當時中國進出口銀行同中國開發銀行提供「無附加條件」貸款,換取安哥拉以原油償還。喺2000年代商品繁榮時期,呢種「以油換建設」模式相當成功。中國承建商以遠低於西方成本建造道路、鐵路同住宅,同時間興建速度亦十分驚人,基蘭巴新城只用咗四年就落成。

 

不過,自2014年油價暴跌後,安哥拉收入大減三分之二,債務危機隨之浮現。雖然該國已償還約200億美元,但仍欠中國大約200億美元,佔GDP約四分之一。批評者認為,呢啲貸款令安哥拉陷入依賴,中國企業主要聘用自家工人,本地技術轉移有限。

 

儘管如此,安哥拉總統洛倫索仍繼續推進「一百萬套住房」計劃。最新協議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20億美元貸款,興建羅安達機場附近嘅「四月二日衛星城」,以及另一筆15億美元資金,用於北部扎伊爾省住宅項目。

 

分析師警告,隨住油價波動同非石油產業發展緩慢,債務壓力正持續上升。波士頓大學學者加拉格指出:「安哥拉嘅未來城市更似展示品,而非可持續發展嘅城市規劃。一旦油價再跌,違約風險將接踵而來。」

 

負擔能力依然係最大問題。基蘭巴新城落成多年,入住率一度不足兩成。政府近年推出20年補貼房貸同抽籤制度後,入住率提升至約六成,但仍有大量單位空置或被投機炒賣。高通脹、貨幣貶值同青年失業率超過50%,都進一步削弱民眾購房能力。「呢啲城市係為精英建嘅,而唔係為左我哋,」35歲嘅街市小販法蒂瑪無奈咁講。

 

為咗應對問題,政府開始推動公私合作、發行住房債券,並與葡萄牙同巴西企業合作,探索廉價建築方案。不過,專家認為,要令「未來城市」真正落地,安哥拉必須發展農業、製造業等非石油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中國方面則無意退場。北京視安哥拉為南部非洲能源戰略據點,習近平去年曾重申會繼續支持「高質量基建合作」。截至目前,安哥拉僅完成約20萬套住房,距離目標仍然遙遠。

發佈時間: 2025年10月21日 15:03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