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喺稀土市場嘅壟斷地位正對德國工業造成嚴重打擊。中國收緊出口管制,加劇咗德國對佢供應嘅依賴,導致價格飆升同供應不穩,威脅到德國高科技製造業嘅穩定。
德國對稀土元素嘅依賴,對製造智能手機、風力發電機同電動車極為重要,已成為經濟嘅重大弱點。中國控制咗全球大約六成九嘅稀土開採市場,以及高達九成九嘅加工能力。今年10月,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緊出口限制,要求外國企業喺出口含有中國稀土嘅產品前,必須獲得批准。呢項措施打亂咗供應鏈,使德國企業難以確保穩定嘅原材料來源。
歐洲最大原材料貿易商之一 Tradium 嘅總經理馬蒂亞斯·呂特形容目前情況「極度嚴峻」:「我哋以前熟悉嘅原材料貿易已經唔存在。」佢話,以前德國企業可以同中國供應商傾價錢,而家佢哋最關心嘅係:「仲有冇貨畀我哋?」呂特指出,部分材料價格升幅高達兩倍,企業仲要提供大量資料先攞到出口許可。「供應已受到嚴重限制,某啲工業客戶嘅原材料保障令人擔心。最壞情況下,德國嘅生產線可能會停擺。」
中國嘅戰略遠見係其主導地位嘅關鍵。呂特話:「中國人係出色嘅戰略家,佢哋以數十年嘅視野規劃,而歐洲企業通常淨係睇下一季。我哋今日面對嘅一切,正係佢哋長期策略嘅結果。」其實稀土唔係真係咁罕見,全球約有470處稀土礦藏,其中近200處喺中國以外,但中國擁有無可匹敵嘅生產同加工能力,背後仲有龐大儲量同產能支撐。
根據德國原材料署(DERA)嘅最新研究,低廉嘅市場價格、基建與投資不足,加上技術與專業知識欠缺,都阻礙咗中國以外新礦場開發。鑭、釹、鏑、鋱等稀土元素對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雖然佢哋唔算真正稀有,但市場仍然由中國牢牢掌控。DERA報告嘅聯合作者哈拉爾德·埃爾斯納博士早喺今年第一季就話,即使中國稀土企業都面臨經濟壓力。不過,隨住電動車同風電磁體需求增加,未來市場仍會持續增長,但中國以外嘅相關項目進展緩慢。
德國想減少對中國依賴,但收效唔大。去年5月,德國科技集團 Heraeus 喺柏林西南部比特費爾德啟用一間稀土磁體回收廠,被譽為歐洲最大,計劃每年生產約600噸稀土磁粉,並逐步增至1,200噸。不過,Heraeus Remloy 聯合負責人本德喺今年承認產量遠未達標:「我哋距離最大產能仲有好長路要行。」佢指中國廉價而強勢嘅競爭係主因:「歐洲嘅回收產業根本無法同中國嘅稀土供應鏈競爭。」
對中國嘅依賴,正變成德國結構性風險。麥肯錫最新研究指出,德國約有400萬個職位直接或間接受稀土供應影響。一旦中國稀土供應中斷,德國經濟約九個百分點產出將受波及,相當於3,700億歐元價值。呢種脆弱性突顯咗尋找替代供應鏈嘅迫切性,但呂特認為,發展替代供應商或建立自主供應鏈嘅時機可能已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