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對稀土出口實施新一輪嚴格管制,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同恐慌情緒。作為全球稀土主要生產國,中國嘅行動唔單止影響汽車、電子產品同國防工業嘅關鍵磁鐵製造,亦令國際社會加速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台灣經濟部長龔明鑫昨日喺部務會議後受訪時表示,台灣雖然無直接使用稀土礦物,但作為國際供應鏈重要一環,將會配合美國、日本等盟友嘅合作措施,同時積極培養國內稀土精煉量能,目標提前至2030年前滿足國內三分之一需求,減少對中國依賴,強化循環經濟同產業韌性。
中國上週宣布嘅新出口管制措施,涵蓋稀土開採、提煉同應用技術,係繼以往限制後再進一步升級。稀土元素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廣泛應用喺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機、智能手機同軍事裝備等高科技領域。全球稀土供應高度集中喺中國,佔比超過八成。消息一出,國際市場即時出現價格波動同供應擔憂。美國、歐盟同日本等國已經開始討論聯合應對策略,包括增加本土開採、回收利用同技術合作。
龔明鑫指出,台灣並非稀土直接消費國,而係透過進口含稀土嘅原材料、半成品或機器設備融入全球供應鏈。例如半導體、電子組裝同精密機械產業,主要向日本、美國或歐洲採購元件,所以中國管制對台灣嘅影響屬於間接性,但足以促使台灣重新評估供應鏈風險。他強調,台灣作為「供應鏈可靠夥伴」,會密切關注情勢,若美日提出具體合作方案,例如聯合儲備或技術共享,台灣將積極參與。「我哋唔係孤立面對,而係同盟友並肩。」龔明鑫話,呢做法有助維持台灣喺全球科技產業嘅競爭優勢。
至於國內策略方面,龔明鑫透露,經濟部早喺中國新措施出台前,已經同環境部合作規劃循環經濟方案。台灣目前尚無大規模稀土精煉能力,主要依賴進口,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含有可回收稀土元素,例如舊手機、電腦硬碟同電動工具。經濟部計劃輔導企業由廢棄物中回收稀土,再進行再精煉。原先計劃2028年啟動相關項目,2031年達到滿足國內三分之一需求目標。根據經濟部估算,台灣每年稀土需求量約一千五百公斤,主要用於電子零件同磁鐵製造。
但中國最新措施令情勢更急迫,台灣決定加快步伐。龔明鑫話,希望提前至2030年前達標,呢需要跨部會協調同產業界投入。他補充,工研院已具備技術基礎,目前進行公斤級提煉實驗,能有效從廢棄物分離釹、鏑等高價值稀土。下一步係擴大產能規模,再將技術轉移畀民間企業。據了解,已有國內電子廢料處理商同材料科技公司表達參與意願,睇好循環經濟帶嚟嘅商機。
計劃除咗技術發展,仲涉及法規同資金支援。經濟部將提供研發補助、稅務優惠同低息貸款,鼓勵企業投資精煉設備。環境部則負責廢棄物分類同環保標準,確保整個回收過程符合永續發展原則。龔明鑫強調,稀土再利用唔單止減少進口依賴,仲可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初期投資規模估計達數億元新台幣,長遠有望帶動整個產業鏈升級。
喺國際層面,台灣可以借鏡日本經驗。日本自2010年中國禁運事件後,大力推動稀土回收技術,目前回收率已超過兩成。美國則透過「印太經濟框架」推進供應鏈多元化,台灣作為成員之一,有機會爭取技術支援。龔明鑫指出,台灣嘅半導體優勢可作為交換籌碼,與美日交換稀土技術。「呢係互惠合作。」佢話,未來亦可探索與澳洲、越南等稀土礦產國建立夥伴關係,分散風險。
不過,挑戰仍然存在。稀土精煉過程涉及高污染風險,如酸鹼處理同廢水排放,必須嚴格環保監管。同時,全球稀土價格波動亦可能影響企業投資意願。專家認為,中國管制雖然帶來壓力,但亦為台灣開啟轉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