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近日採取行動,對一批被指在網上「慶祝」或「嘲諷」Charlie Kirk身故的外國籍人士,撤銷其赴美簽證。美國國務院高調表明,「美國冇義務招待希望美國人死嘅外國人」,但呢個做法隨即引發爭議,唔少法律學者同人權倡導者質疑,政府此舉係咪已跨越咗言論自由嘅紅線,構成「思想審查」。
然而,喺社交媒體上,唔少外國網民,特別係嚟自拉丁美洲同歐洲嘅,發表咗一啲被視為「極度冒犯」嘅言論。佢哋認為Kirk生前積極散播對少數族裔、移民同性別平權群體嘅「仇恨言論」同「排外思想」,所以對佢嘅死表示「額手稱慶」或者「抵死」。
美國副國務卿蘭竇(Christopher Landau)第一時間喺社交平台X上發文,直斥呢啲「美化暴力同仇恨」嘅言論「令人作嘔」,並警告領事官員會「採取適當行動」,撤銷呢啲外國人嘅簽證。
到咗尋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宣佈,已撤銷至少六名涉及發表呢類「不當評論」嘅外國公民簽證,佢哋分別來自阿根廷、德國、墨西哥、巴西、南非同巴拉圭等國。
國務院發言人喺聲明中態度強硬,引述其中一名阿根廷籍人士嘅貼文,該貼文指責Kirk「散播種族主義、仇外同厭女言論」,仲話佢「抵死落地獄」。另一名德國公民就用德文留言:「死咗個法西斯分子,民主黨人唔會投訴。」
國務院發言人強調:「持有簽證進入美國,並唔係一項權利,而係一種特權。我哋唔會邀請或者歡迎任何喺我哋國土上歡慶暴力或者謀殺嘅人。」佢哋重申,美國嘅簽證政策,旨在確保國家安全同公共秩序,對於鼓吹仇恨同暴力嘅外國人,絕對唔會「鬆手」。
國務院嘅「鐵腕」做法,旋即引發咗一場關於「言論自由」界線嘅大辯論。曾任奧巴馬政府時期國務院法律顧問嘅高洪株(Harold Hongju Koh)教授,對CNN表示佢「極度擔憂」。高教授指出,美國撤銷簽證嘅標準「極其模糊」,質疑邊個去決定「不當言論」嘅界線喺邊,又擔心呢種做法係咪會淪為「懲罰性嘅外交權力運用」。
「如果下次佢哋連批評總統都當做拒簽理由,咁點算?」高教授質疑,對於身處海外、唔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完全保障嘅外國人嚟講,佢哋喺自己國家發表嘅言論,受到美國政府嘅審查同懲罰,係咪合乎國際法同人權精神。
今次事件,凸顯咗美國喺國家安全、簽證審批同國際外交間嘅兩難困境。一方面,政府有權力決定邊啲外國人可以入境,保障國內秩序同安全;但另一方面,用海外社交媒體言論嚟懲罰外國人,亦可能被外界視為「長臂管轄」同「打壓異見」。
國務院表明會繼續追查所有「慶祝」Kirk遇刺嘅簽證持有人。未來,外國人喺社交媒體上對美國政治人物嘅評論,恐怕要更加「小心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