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從昨日開始向對方嘅遠洋運輸公司徵收港口費。呢個針鋒相對嘅舉動,令公海成為全球兩大經濟體貿易戰嘅最新前線。呢項措施唔單止影響全球航運業運作,仲可能扭曲國際貨運流向,加劇供應鏈緊張。同日,中國商務部宣佈,對韓華海洋株式會社旗下五間美國相關子公司採取反制措施,將佢哋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中國境內嘅組織同個人同佢哋交易或合作。
呢場海上貿易戰嘅導火線,要追溯到今年年初。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4月17日公布嘅301調查結果,美國由10月14日起,對中國籍船舶或與中國有關嘅船舶徵收額外港口費。美方指控中國透過不公平政策主導全球航運、物流同造船業,損害美國利益。特朗普政府聲稱,此舉旨在削弱中國喺全球航運業嘅影響力,並推動美國本土造船業復興。新港口費由每噸50美元起,每年加30美元,至2028年達每噸140美元;對中國建造但非中國控制嘅船舶,則按每淨噸18美元或每集裝箱120美元計算,逐年遞增至33美元或250美元。
分析指,呢項措施對中遠集團(COSCO)衝擊最大。中遠作為全球最大航運公司之一,船隊頻繁往返中美航線,料每年需額外支付數億美元。傑富瑞集團(Jefferies)分析師諾克塔(Omar Nokta)指出,呢會推高營運成本,迫使中國船公司改航線或轉向第三方港口,拖慢全球物流效率。船舶經濟公司Xclusiv Shipbrokers報告警告:「呢種對等報復,令兩大經濟體陷入港口費漩渦,恐令全球貨運流動出現扭曲。」報告又指,當前貿易與環保政策被政治化,航運業正由中立通道變成國家工具。
面對美方行動,中國迅速反擊。10月10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宣佈,自10月14日起,對涉美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每總噸400人民幣起,逐年遞增,至2028年達1,157人民幣。中方強調,呢係正當防衛,為維護中國航運企業權益。公告明確指出,凡屬美國擁有、運營、建造、懸掛美國旗、或由美國持股25%以上、具投票權或董事席位嘅船舶,都會被徵費;唯中國建造嘅船舶可豁免,以保護本土造船業。
諾克塔預測,中方反制會影響全球13%原油油輪同11%貨櫃船。Vortexa能源研究公司指,有43艘液化石油氣超級油輪(約佔全球船隊10%)會直接受影響。除港口費外,中方反制亦延伸至貿易範圍。商務部同日宣佈,為反制美國301調查,將韓華海洋旗下五間美國相關公司列入黑名單,包括韓華海運、韓華費城造船廠、韓華海洋美國國際、韓華海運控股同韓華美國控股,禁止任何中國企業或個人同佢哋合作。
消息公布後,韓華海洋股價一度急挫8%,市場憂慮供應鏈中斷。Reddal副總裁曹坤(Kun Cao)對美聯社表示:「北京正向外界釋放訊號,警告唔好幫華盛頓挑戰中國嘅海上主導地位。」韓華近年積極與美方合作,試圖打破中國喺造船業嘅壟斷。去年,韓華以1億美元收購美國費城造船廠,今年再投資50億美元擴建碼頭同造船設施,並簽約為美國海軍提供維修服務。今年5月,韓華亦宣布退出中國合資項目,全力轉向美國市場。
目前,美國企業持有嘅全球船隊僅佔2.9%,造船總噸位更只得0.1%。特朗普政府誓言要喺「再工業化」框架下重振造船業,今次港口費戰被視為關鍵一步。不過,世界航運理事會總裁克拉梅克(Joe Kramek)警告,呢場互徵戰「會傷害雙方出口商、生產商同消費者,喺全球貿易已經承壓嘅時候,無異於火上加油」。零售商與製造商估計,增加嘅成本最終會轉嫁畀消費者,令進口商品加價。美國官員亦警告,若中國繼續支持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嘅減排倡議,相關國家可能會被美方追加船舶費或制裁。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戰線已由關稅擴展到科技、礦產、再到航運。今次「公海交鋒」,意味貿易戰進入新階段。分析人士憂慮,若雙方繼續升級,全球供應鏈恐怕難逃震盪。中國能否取代美國成為頭號強國,仍有待觀察。不過眼前,呢場港口費戰已令航運業警鐘大響,預示更大風浪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