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喺昨日公布左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題聚焦「創新驅動嘅經濟成長」。三位經濟學家憑住對創新點樣推動長期經濟發展嘅深刻洞察獲獎,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Joel Mokyr)獨得一半獎金,表彰佢揭示科技進步點樣奠定經濟繁榮基礎;另一半由法蘭西公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分享。兩人以「熊彼特式增長範式」(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闡述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三位學者嘅研究共同突顯創新係現代經濟核心動力,為全球經濟政策帶嚟深遠啟示。
莫基爾長年研究歐洲經濟史,透過對工業革命同科技史嘅深入分析指出,當社會制度同文化氛圍鼓勵知識分享同實驗精神時,技術進步就能持續提升生產力,為長期繁榮打好基礎。佢嘅理論唔止解釋咗工業革命等歷史飛躍,亦為現代科技政策提供咗歷史借鏡。莫基爾強調,開放嘅知識交流環境同支持創新嘅制度係經濟持續發展關鍵,呢啲條件能令技術突破轉化成廣泛生產力提升,從而改善全球民眾生活水準同品質。
阿吉翁同豪伊特專注經濟增長同宏觀經濟學研究,佢哋共同開創咗「熊彼特式增長範式」,承襲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嘅「破壞性創新」概念,企業家透過創新打破市場現狀、淘汰舊技術同架構,推動經濟增長。兩人喺1987年發表《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增長模型》論文,以數學模型具體描述新產品點樣取代舊產品;1992年進一步提出「阿吉翁–豪伊特模型」,將創新由抽象概念轉化為可量化理論,成為OECD、世界銀行同各國產業政策嘅理論基礎。佢哋亦指出,創造性破壞可能衝擊舊有產業結構,引發失業或分配不均;若無公平競爭環境或制度保障,新技術可能被壟斷,反而壓抑創新動能。持續成長因此要喺鼓勵創新同防止壟斷之間取得平衡。
瑞典皇家科學院喺頒獎聲明中表示,三位學者嘅研究揭示科技如何催生新產品、新生產方法,取代舊模式,推動人類福祉。聲明指出:「過去兩個世紀,世界第一次實現持續經濟增長,令大量人口脫離貧困,奠定今日嘅繁榮。但呢種進步唔係必然嘅。他們嘅工作提醒我哋,要警惕持續增長面臨嘅威脅。」
三位學者嘅研究對當代經濟政策有重大啟發。創新雖係成長引擎,但冇教育投資、人力資本培養同公平競爭,創造性破壞可能令市場集中、貧富懸殊加劇。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時,應兼顧激勵創新同分配正義,確保技術成果惠及全民。阿吉翁近年更將創新理論擴展至「綠色創新與永續成長」,主張透過競爭同研發補貼,引導企業投資減碳技術同潔淨能源。佢喺新聞發布會上電話回應指,自己完全冇預料會獲獎,並呼籲歐洲向美國同中國學習:「呢兩個國家搵到咗協調競爭同產業政策嘅方法。歐洲過於抗拒產業政策,我哋應該喺國防、氣候、AI、生物技術等領域搵出新平衡。」
經濟科學獎委員會主席斯文森(Jakob Svensson)指出:「創新係經濟繁榮嘅根源。三位學者揭示咗技術進步、制度設計與人類創造力如何共同塑造長期成長。」本屆獎項延續近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趨勢,由2019年嘅貧窮研究、2021年嘅勞動市場實證分析,到今年嘅創新成長理論,顯示學界焦點已由短期波動轉向結構性長期發展,反映科技與生產力仍係全球繁榮核心。
2025年嘅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單表彰三位學者喺創新經濟學領域嘅開創性貢獻,更為全球經濟政策指出新方向。喺科技急速變革與氣候危機並存嘅年代,莫基爾、阿吉翁與豪伊特嘅研究提醒我哋,創新唔止係經濟成長引擎,仲係應對全球挑戰嘅關鍵。如何喺鼓勵創新之餘確保公平與永續,仍然係各國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嘅課題。佢哋嘅理論將持續影響未來政策方向,推動全球繁榮邁向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