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媒《大公報》昨(7日)日刊出一篇由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撰寫嘅評論文章,強調香港「走出去」嘅新方向係非洲。文章一開頭就指出,非洲唔再係遙遠嘅地方,而係香港未來發展嘅前線陣地。非洲係人口增長最快、資源最豐富、潛力最驚人嘅新興市場,中國早就全速部署,「一帶一路」入面已有52個非洲國家參與,數目係全球最多。作者話,香港要發揮「引進來、走出去」雙向跳板嘅角色,最關鍵就係要牢牢捉緊非洲呢個機遇。
文章以盧旺達做例子,形容呢個曾經因內戰變成廢墟嘅國家,今日已經被譽為「非洲嘅新加坡」。盧旺達連續多年GDP增長超過7%,打貪零容忍,推行民族和解政策,社會安全、清潔、文明、宜居,其首都基加利仲攞過「聯合國宜居獎」。作者話,盧旺達唔係孤例,非洲好多地方都喺發生驚人變化,就好似當年西方國家完全想像唔到中國今日嘅發展一樣。世界銀行嘅數據顯示,埃塞俄比亞嘅公路網由1997年嘅兩萬幾公里,擴展到2023年已經有十七萬公里。今日喺盧旺達夜晚出街都感覺安全,單身女遊客喺坦桑尼亞草原搭帳篷都冇問題。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821億美元,中國喺非洲投資建設超過一萬公里鐵路、十萬公里公路,中國嘅重型貨車同巴士市佔率超過八成。
不過,評論認為香港喺呢方面嘅步伐明顯落後。特區政府全球有19個經貿辦,但非洲一個都冇;貿發局、旅發局喺非洲都只係得南非同肯尼亞兩個小型顧問辦事處,遠遠唔夠。文章建議,香港應該喺非洲增設更多經貿辦、貿發局同投資推廣署嘅辦事處,最好可以學澳洲悉尼嘅模式,將幾個機構合併設喺同一棟大樓,打造更突出嘅「香港品牌」,方便統一推動非洲同香港之間嘅經貿、旅遊、文化同教育合作。
作者又指出,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起飛,全靠貿發局幫中小企打入歐美市場,造就咗鐘錶、電子、玩具、珠寶等行業成為全球出口重鎮。今日香港嘅優勢已經唔再喺製造業,而係國際金融中心、創科中心同文化交流樞紐,重點應該放喺幫內地企業「出海」,而非洲正正係下一個重大市場。
評論話,非洲要高速發展,唔係要香港去起鐵路或者挖礦,而係要金融、專業同品牌服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同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可以為非洲國家提供基建融資、綠色債券、人民幣結算等金融服務;而喺法律同仲裁方面,香港係普通法地區,可以為中非合作提供穩定保障;會計、審計、保險、物流管理、檢測驗證等等一條龍專業服務,都係非洲最缺乏而香港最擅長嘅地方。
文章仲提到,香港要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非洲係理想夥伴。非洲嘅大學冇意識形態包袱,重視互利合作;孔子學院喺當地好受歡迎,而香港嘅大學課程國際認受性高,例如都會大學嘅檢測驗證課程享譽國際。隨住中非經貿交流急速增長,對檢測驗證同創科人才嘅需求愈來愈大,香港同非洲大學合作,可以聯手培育呢類人才。
最後,文章建議特區政府除咗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仲應該成立「非洲專班」,專責研究非洲市場、制定進入路徑圖、協助企業開拓非洲市場、引導非洲企業來港上市,同時推動教育文化交流,吸引非洲學生來港升學,促進香港人對非洲嘅了解。文章結尾講,中國改革開放創造嘅奇蹟,正喺非洲重演,而香港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嘅得益者,喺非洲新一輪發展入面,同樣可以成為推動者同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