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喺truth social平台發文,表示再過四星期就會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並且點名大豆將會係今次討論嘅重頭戲。呢番表態正值美中貿易摩擦再度升溫之際,美國大豆農民正面臨嚴峻挑戰。特朗普所講嘅「四週後活動」,預料就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袖峰會,將於韓國慶州舉行,不過中國官方暫時未確認習近平會否出席。
特朗普喺帖文中寫道:「我哋國家嘅大豆農夫正承受傷害,因為中國只係為咗『談判』嘅理由,唔肯同我哋買。」佢強調:「我會喺四週內會見中國嘅習近平主席,大豆會係主要討論議題。要令大豆同其他農作物再次偉大!」呢番言論一出,即刻引起農業界關注。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拉格蘭(Caleb Ragland)近日就話,中國嘅反擊關稅已經令美國農民「被排除喺最大出口市場之外」,形容挫敗「令人難以承受」。該協會早喺8月就警告,情勢可能持續到秋季收成期,呼籲特朗普喺貿易談判中優先考慮大豆問題。
大豆一向係美國對中國出口額最大嘅單一商品。根據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數據,2024年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總值達到125億美元,佔美國大豆出口總額逾50%,相當於近9.85億蒲式耳(5,910萬公噸)。中國係全球最大嘅大豆進口國,對市場影響力極大。然而,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後,再度對中國發起關稅同貿易戰,中國即刻反擊,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加徵34%關稅。結果,由今年5月開始,中國對美國大豆採購量驟降至零,7月起更加完全停購。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1至8月,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只有2.18億蒲式耳,較去年同期銳減超過75%,佔美國總出口比重由51%跌至29%。
今輪貿易戰嘅衝擊,幾乎就係2018年特朗普首任期嘅翻版。當年,美中互徵關稅導致美國農業出口損失超過270億美元,大豆同豬肉等產品首當其衝。中國買家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供應商,美國大豆價格因為失去競爭優勢而下跌。現時,美國中西部大豆產區農民正迎來秋收高峰,但卻面對庫存積壓同買家短缺。伊利諾伊大學「farmdoc daily」分析指,巴西2025年1至8月對中國大豆出口創新高,進一步擠壓美國市場份額。美國大豆協會預估,如果冇突破,2025年美國大豆總出口可能下滑23%,對中國出口更加減少165億美元,相當於20.61%嘅跌幅。
雖然雙方有進行談判,但成果仲係遙遙無期。今年初貿易戰再燃後,美中雙方大幅調降部分關稅,並喺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同馬德里舉行四輪磋商。特朗普同美國貿易官員多次宣稱「即將達成協議」,但談判一再延期,至今仍然欠缺實質內容。共和黨籍北達科他州參議員霍文(John Hoeven)會見美國駐華大使龐德偉(David Perdue)後表示,佢唔認為中國有明確時間表恢復進口美國大豆,「佢完全冇暗示銷售會即刻發生」。霍文強調:「討論重點係要繼續施壓,直到中國恢復進口;同時要支持我哋嘅農夫。」
特朗普喺帖文中亦再提,用部分關稅收益補貼農民嘅構想,並指責前總統拜登政府未有落實2020年中美簽署嘅貿易協議。該協議原本規定中國要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並擴大美企進入中國市場嘅渠道,但因為新冠疫情等因素,中國未能達標。特朗普首任期內,亦曾經向農民提供援助,以減緩貿易戰衝擊。
財政部長貝森特亦係上週喺聯合國大會上私下透露,白宮對美國大豆出口崩盤深感憂慮。問題嘅複雜之處係,美國一方面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向阿根廷提供200億美元經濟紓困,幫手穩定呢個南美大國;但另一方面,阿根廷卻喺同一時間取消大豆出口限制,仲同中國簽署新協議,等於間接加劇美國農民嘅困境。呢種「一邊扶持、一邊受傷」嘅矛盾局面,令白宮陷入進退兩難嘅尷尬處境。
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但美國農業仍籠罩高度不確定性。每週農業部出口摘要中,中國買家嘅缺席已經成為常態。雖然埃及、台灣、孟加拉等國增加咗對美國大豆嘅採購,但根本無法填補中國市場嘅巨大缺口。特朗普上月19日與習近平通電話後,就宣布雙方同意喺APEC峰會場邊會晤,並計劃明年初互訪。不過,今次會談能否化解大豆僵局,仲係未知之數。《韓國時報》分析,首爾正籌備歡迎特朗普等領袖,APEC峰會定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喺慶州舉行,呢將係兩人自2019年G20峰會後首次面對面。
美國大豆農夫嘅生計,正處於嚴峻考驗。拉格蘭強調,中國報復關稅唔單止影響2025年收成,仲可能重塑全球供應鏈。特朗普誓言「我永遠唔會令我哋嘅農夫失望」,並以「愛我哋嘅愛國者,每位農夫都係!」作結,試圖提振士氣。不過,喺關稅戰陰影之下,農民可唔可以重獲喘息空間,就要靠11月初嘅談判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