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五大媒體機構近日聯合呼籲德國聯邦政府,喺外交層面介入美國計劃收緊赴美記者簽證嘅措施。呢個呼聲反映出國際媒體對美國新聞自由環境嘅憂慮,並強調獲取公正訊息去形成自由意見,係民主制度嘅基石。德國廣播聯盟(ARD)、德國電視二台(ZDF)、RTL電視台、ProSiebenSat.1傳媒集團同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於9月16日發表聯名聲明,並致信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同外交部長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兩人都係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成員,請求政府透過外交渠道向美方表達反對。
聲明中,ARD主席哈格爾(Florian Hager)、ZDF台長希姆勒(Norbert Himmler)、RTL總經理施米特爾(Stephan Schmitter)、ProSiebenSat.1行政總裁哈貝茨(Bert Habets)同德國廣播電台台長施勞厄(Stefan Raue)共同指出:「自由嘅、基於無預設立場訊息嘅意見形成,係我哋民主制度嘅基石。」佢哋強調,德國媒體喺全球重要地區設有常駐辦公室,而華盛頓同紐約一直係最關鍵嘅駐點。若改革落實,將嚴重影響媒體機構嘅運作,削弱對美國事務嘅持續報導能力,進而損害全球受眾對美國社會同政治嘅了解。
事件背景源自特朗普政府喺8月底宣布嘅移民政策調整。美國國土安全部(DHS)提出新規,外國記者簽證(I簽證)由原本最長五年嘅「狀態持續期」縮短至最多240日,只可申請一次同等延期,但不得超過任務期限。對中國記者更進一步收緊至僅90日。之前,記者簽證可以根據僱傭關係靈活延長,容許長期駐美報導。DHS聲稱,此舉係為咗更好「監管同監督」簽證持有人,減輕安全風險同財政負擔,避免影響美國公民。呢份提案喺聯邦公報刊登後,開放30日公眾意見(至9月29日),但暫未正式生效。
呢項政策引發國際媒體嘅強烈反彈。上週,全球逾100家媒體已經聯合呼籲特朗普政府撤回計劃。簽署方包括法新社(AFP)、美聯社(AP)、路透社(Reuters),仲有BBC、法國廣播電台、德國電視一台同二台等。歐洲廣播聯盟(EBU)同國際記者聯盟(IFJ)亦加入聲明,警告呢項措施會對新聞自由造成災難性後果,製造不必要障礙,甚至可能令外國記者因報導敏感議題而面臨驅逐。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直斥,呢種任意不續簽嘅做法,更似中國共產黨等威權政體慣用嘅策略,而唔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嘅開放精神。
德國媒體嘅聯名行動格外引人注目。佢哋唔單止講自己機構運作難題,更加從普世價值出發,主張言論自由同法治係民主核心。德國廣播電台甚至建議政府透過華盛頓大使館提交正式抗議,明確表達不滿。呢點突顯德國媒體對美國新聞樞紐地位嘅依賴。長期以來,駐美記者為歐洲受眾提供由奧運到大選等重大事件嘅即時深入報導。若簽證收緊落實,媒體將被迫頻繁更換人員,增加成本同打斷報導連續性,進一步削弱公眾對美國事務嘅多元視角。
國際記者保護委員會(CPJ)亦喺9月9日呼籲特朗普政府撤回提案。CPJ美國及加勒比區域協調員凱瑟琳·雅各布森(Katherine Jacobsen)警告,縮短I簽證續簽期限,會創造一個潛在嘅「編輯審查框架」,等於用准入換取報導順從。呢個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特朗普政府自1月上任以來,已經推行廣泛嘅移民打擊,包括暫停部分學生簽證申請及加強社交媒體審查。2024財年,美國發放咗約13,000個媒體簽證,影響數千外國記者。新規仲波及學生(F簽證)同文化交流(J簽證),限期縮至最多四年,影響超過160萬國際學生同35.5萬交流參與者。
中國外交部對針對中國記者嘅90日限制強烈反對,批評係「針對特定國家嘅歧視性做法」。外界普遍認為,呢係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收緊外國記者簽證嘅對等回應。DHS喺提案中亦點名中國大陸存在「壓制獨立新聞」嘅問題,視之為對自由新聞嘅敵意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