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動盪,迫使歐洲將視線投向太空,尋找確保能源安全嘅新出路。據報歐盟正考慮開採月球資源,應對關鍵礦產供應鏈緊張嘅挑戰。呢個構想被視為能源轉型嘅重要一步,目的係減少對非歐盟國家原材料嘅依賴。
歐盟委員會9號發表第六份年度《戰略前瞻報告》指出,隨住全球秩序加速動盪,非歐盟國家未必能穩定供應低碳能源技術所需嘅材料,例如鋰、銅、鎳同稀土。呢啲金屬對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同電池技術發展至關重要。但係,歐盟本土礦產開採能力有限,加上資源大國可能會透過聯合操控市場,好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咁樣,令歐盟感到憂慮。
報告強調,太空採礦有機會成為突破口,尤其係月球採礦。月球表面蘊藏豐富嘅稀土、鋁、鈦、錳,甚至包括黃金同鉑金等貴金屬。如果能成功開採,將為歐盟能源轉型提供重大支持。報告仲提到,隨住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先進採礦技術嘅重要性愈來愈突顯,而月球採礦逐漸成為全球焦點。
其實,太空採礦已經獲多國政府支持。美國NASA、日本JAXA都積極投入研究;而盧森堡更係歐盟內部率先定位自己為太空採礦中心,計劃利用機械人技術開採月球同小行星資源。盧森堡政府希望憑住先行投資,喺未來資源競爭中突圍而出。
不過,要做到工業化規模嘅太空採礦仍有重重難關。首先係技術問題,例如點樣以實際可行方式將月球金屬運返地球,仲處於探索階段。再加上高昂成本同法律框架未完善,國際間對月球資源擁有權亦存有爭議,恐怕會為未來合作同競爭埋下伏線。
同一時間,歐盟本土礦產開採面對結構性困境:土地有限、人口密集,再加上嚴格環保標準同公民社會監督,令大規模開採難以推進。即使發現資源,開採項目往往因環保爭議或民眾反對被迫擱置。更麻煩嘅係,歐盟喺原材料供應鏈同精煉能力上落後於其他國家,尤其係中國。中國喺稀土開採同加工領域嘅主導地位,令歐盟處於劣勢。
為解決問題,歐盟正推行多管齊下策略。除咗探索太空採礦,仲推動國內資源回收再利用。例如德國部分小鎮已經開始回收稀土,但受限於技術同成本,未能同中國競爭。報告建議,歐盟要加大對先進採礦技術投資,並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太空資源開採規範。
專家指出,月球採礦嘅價值唔止係資源本身,仲喺於推動科技創新。月球土壤樣本能提供寶貴數據,幫助科學家了解月球地質同資源分佈,為未來開採奠定基礎。但專家同時警告,要實現工業化月球採礦,至少要幾十年時間,並且需要巨額資金同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