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9月10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0.4%,反映內地經濟正面對持續嘅通縮壓力。作為衡量通脹嘅關鍵指標,CPI連續下滑突顯國內需求疲弱同工業供應過剩嘅雙重挑戰。與此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跌幅由7月嘅1.8%收窄至1.2%,或許顯示北京推行嘅「反過密化」政策開始有初步成效。不過,CPI下跌幅度大過市場預期,經濟復甦仍然複雜。有金融數據服務商早前預測8月CPI會跌0.2%,而7月CPI則持平,顯示通縮壓力近期進一步加劇。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受房地產低迷、消費信心不足同全球增長放緩拖累,國內需求持續疲軟,壓低消費品價格。8月份食品價格下跌尤其明顯,特別係新鮮蔬果,成為拉低整體CPI嘅主要因素。非食品類商品,例如能源同交通費用,亦因需求不足而走勢偏穩甚至下跌。經濟學者指出,消費者支出意欲下降係通縮壓力嘅核心。隨住就業市場不穩、收入預期轉弱,唔少家庭縮減非必需品開支,進一步壓抑消費市場活力。另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亦影響中國進口成本,間接加深內地價格下行。
供給端方面,PPI跌幅收窄,顯示政府「反過密化」運動開始見效。政策目標係削減鋼鐵、煤炭、水泥等傳統重工業嘅過剩產能,呢啲行業長期受制於產能過剩,價格低迷,拖累整體經濟。近期部分地方政府加強監管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鼓勵技術升級同綠色轉型;同時加大對新能源、高端製造業嘅支持,為PPI企穩帶來助力。不過,CPI持續下滑顯示結構性挑戰依然存在,通縮唔單止會削弱企業盈利,仲可能打擊投資意欲,進一步影響就業同經濟增長。
分析認為,人民銀行(央行)可能會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例如減息或加大市場流動性,去刺激消費同投資。同時,財政部門或會加碼基建投資、消費補貼等措施,撐起內需。但呢啲政策嘅成效仍需時間驗證,特別係全球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警告,全球貿易緊張同地緣政治風險,可能進一步衝擊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
8月CPI數據公佈後,中國股市同債市反應平淡,投資者對復甦前景信心未完全恢復。分析師預期短期內CPI仍會喺低位徘徊,但隨住政府政策逐步落地,特別係針對消費市場嘅直接支持,通脹有望喺未來幾個月慢慢回升。作為全球供應鏈核心,中國嘅通縮壓力可能引發外溢效應,例如低價中國商品可能繼續壓低全球消費品價格,對其他國家達成通脹目標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