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府正重新審視《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嘅執行方式,計劃將部分補貼轉為政府持股,以確保納稅人利益。然而,最新消息顯示,對於積極喺美國擴大投資嘅半導體巨頭,例如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同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政府並無意要求佢哋交出股權。呢個政策轉向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特別係其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潛在影響。
《晶片與科學法案》於2022年由前總統拜登簽署,旨在透過527億美元嘅補貼同稅務優惠,推動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同研發,減低對海外供應鏈嘅依賴。呢項法案為多間半導體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包括台積電66億美元、美光科技61億美元、三星電子47億美元,以及英特爾高達85億美元。不過,特朗普上任後質疑呢啲補貼過於慷慨,主張將資金轉化為政府持股,以確保納稅人可以攞到回報。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直言,拜登政府「等同白白將錢送畀英特爾、台積電等公司」,並強調特朗普嘅策略係「如果我哋提供資金,就要分一杯羹」。佢透露,政府正同英特爾傾緊,計劃以10%股權作為補貼交換。呢番言論一度引發市場擔憂,認為政府可能進一步要求台積電、美光同三星電子等企業交出股權。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名白宮官員澄清,特朗普政府並唔打算對台積電同美光等積極喺美國投資嘅企業提出股權要求。呢啲公司因承諾大幅擴張美國業務,而被排除喺股權要求之外。台積電已宣布投資1000億美元喺亞利桑那州興建五座新晶圓代工廠,總投資額達1650億美元,預計創造超過6000個高薪職位。美光則計劃投資1000億美元,喺紐約州同愛達荷州興建先進記憶體晶片廠。呢啲投資被視為符合特朗普政府推動本土製造同國安目標,所以免於股權要求。相反,未有兌現投資承諾嘅企業,就可能要以股權交換政府補貼。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為蘋果、英偉達等科技巨頭供應先進晶片。雖然亞利桑那州項目獲得66億美元補貼同高達50億美元低息貸款,但台積電對美國資金依賴度相對較低。有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高層曾討論,若政府堅持股權要求,可能考慮退還部分補貼,以維持企業獨立性同全球經營靈活度。台積電去年第四季已收到15億美元補貼,其餘51億美元及貸款仍未到位。即使放棄部分資金,台積電仍可憑強大財務實力推進美國投資。不過,台積電喺美國建廠面臨唔少挑戰,包括高昂建設成本同勞工短缺問題。亞利桑那州首座廠房投產時間已由2025年初延後至中期,反映當地營運環境複雜。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會同台積電同國發會協商,評估政府持股對公司同投資者嘅影響,並強調台積電作為私人企業,股權結構需謹慎處理。
特朗普政府嘅政策轉向,引發半導體業界熱議。美光、三星同英特爾暫未公開回應,但分析人士警告,政府過度干預可能削弱企業投資意願。南韓官員表示,若美國堅持股權要求,三星可能推遲甚至取消喺美國嘅投資。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亦正檢討拜登時代附帶條件,例如要求企業僱用工會工人同提供托兒服務,呢啲可能會被修改以符合新政策方向。特朗普早前更提出以100%至300%關稅取代補貼,迫使企業將生產搬返美國。不過,此舉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混亂,推高晶片價格,波及消費電子及汽車等行業。
業界人士認為,雖然台積電同美光暫時免於股權要求,但特朗普政府嘅政策調整,勢必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投資布局帶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