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港元嘅冒牌樽裝飲用水詐騙案己經嚟到第七日,政府仲係冇人問責 。供應商鑫鼎鑫商貿有限公司涉嫌提供假冒「鑫樂觀音山」水,事件曝光後引發公眾強烈不滿。物流署署長陳嘉信昨日首次公開回應,承認程序存在不足並致歉,但面對媒體追問問責問題時卻迴避正面回答。政府高層強調會嚴肅調查,而多名議員批評政府交代「唧牙膏」式,呼籲官員承擔責任。事件不僅暴露採購機制漏洞,更突顯公務員問責機制需加強,公帑安全與政府聲譽成焦點。
事件源於政府物流署今年7月批出嘅三年期樽裝飲用水合約,涵蓋港島、新界及九龍三區,總值逾1.6億元,涉及約640萬桶水。港島及部分離島區合約由鑫鼎鑫以5,294萬元中標,承諾供應188萬桶「鑫樂觀音山」水。然而,上周警方調查揭發,該公司未經內地製造商授權投標,水源並非東莞觀音山水廠,而係來自樟木頭一間無牌廠房。鑫鼎鑫董事夫婦(61歲男子及57歲女子)涉嫌提交虛假標書,已被警方以欺詐罪拘捕,並於本周提堂,案件押後至11月再訊。政府隨即終止與該公司及相關企業嘅所有合約,包括飲用水及化學品供應,並追討損失。
陳嘉信昨日喺「檢討政府採購機制專責小組」首次會議後見記者,呢係佢事件爆發近一周後首度公開交代。佢表示,理解事件引起社會對政府採購嘅重大關注,以及公務員對飲用水安全嘅疑慮。「我哋喺程序上確有不足,就此我代表物流署向大家致歉。」陳嘉信解釋,今次事件涉及詐騙手段,投標者透過不當方式取得部分真實文件或偽造證明,令署方職員未能及時察覺造假成分。佢強調,現行採購機制未有足夠能力完全堵塞存心詐騙嘅投標者,署方雖責無旁貸,但難以預防此類情況。針對供應商財務狀況差及有詐騙前科卻中標嘅質疑,陳嘉信稱,根據現行規例,購買貨品無需對投標公司進行財務審查,採取「貨到付款」模式,並要求供應商繳交2%按金作為保障。若供應商違約,政府可從按金扣除損失。
然而,陳嘉信嘅回應未能平息公憤。媒體多次追問佢個人或署方是否需問責,以及是否涉官商勾結、私相授受,陳均「閃縮」避談,僅稱會配合調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補充,審計署已啟動審計工作,物流署亦加緊善後,包括終止相關合約及追討損失。許正宇表示,專責小組會喺3個月內提交初步檢討報告,從公眾利益角度開誠布公公布內容,不影響執法前提下公開細節。佢強調,為盡早堵塞漏洞,小組將喺中途就盡職調查、招標準則、合約管理及質素保證等重點提出即時可行方案,不必等到檢討完成。「如果發現有人為因素或疏忽引致,必定按公務員紀律機制或工作表現管理制度嚴肅處理。」許正宇重申,政府十分重視事件,公務員有明確懲處機制。
事件突顯政府採購制度嘅潛在漏洞。據政府內部文件顯示,喺採購貨品時,投標公司毋須經財政審核或提交審核帳目,亦無明文規定部門須對公司或董事進行盡職審查或刑事紀錄查核,主要依賴投標者自我申報。標準標書評分準則中,技術規格佔50%至70%,價格佔30%至50%,為鼓勵競爭及減低中小企門檻,經驗非必要條件。今次鑫鼎鑫首次投標飲用水合約,即以最低價中標,但事後被揭董事信貸問題嚴重,曾涉詐騙。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檢討方向包括日後加入抽查及覆核文件真偽步驟,目前暫無人需停職。
多名議員對政府回應表示不滿。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質疑政府以「唧牙膏」方式交代,陳嘉信嘅致歉僅係「最安全嘅做法」,但公眾唔會輕易接受。「市民希望高薪厚祿嘅官員有『人』站出嚟承擔責任。」田北辰指出,商界買貨時也會核實代理商聲稱,政府竟疏忽至此,令人驚訝。另一議員何君堯則從成本及環保角度批評,政府三年花1.6億元買640萬桶水,平均每公升1.49元,遠高於市場。「市場上有好好嘅濾水機,一年保養唔超過1,000元,以1,000個政府部門計算,一年只花百多萬即可解決,何必再花呢筆錢?」佢促政府轉用濾水機,慳公帑並減廢。
選委界議員江玉歡批評,審計署早喺2012年報告已指出物流署喺採購樽裝水時需加強質素保證措施,包括要求供應商提交應變計劃等。陳嘉信昨日強調措施已全面落實並優化,但事件仍發生,顯示部門忽視建議,未能認真跟進。佢倡議香港參考英國設立「採購審計」機制,並就採購立法,提升透明度。「市民做錯要大力懲罰,政府出錯就冇人有事?」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黃俊碩建議,日後大額中標前須由專業會計師核實供應商經營能力,雖然現有「貨到付款」及按金安排睇似無財政損失,但若供應商無法履行,政府仍需額外採購替代品,增加成本。
環保組織「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分析,生產蒸餾水碳排放高,每升達0.767公斤,三區合約預計產生逾2.9萬噸碳排放。運輸過程亦耗能,水桶多次使用易釋放微塑料,影響水質。轉用濾水機唔單止慳錢逾8,500萬元,仲符合政府《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嘅碳中和目標。「政府推『全民減廢』,卻唔以身作則?」
事件令公務員問責再度成焦點。《公務員守則》明文規定,若公務員違規或損害政府聲譽,可被革職或懲罰。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提議設立「高級公務員責任制」,有傳媒指此案或成首例。政府強調公帑未有實際損失,僅支付少量已供貨款項,但聲譽損害已成事實。公眾期待調查報告公開,促官員唔單止道歉,更需實質承擔。
事件已進入第7日,警方繼續調查,專責小組承諾盡快提出改善方案。消息人士稱,政府考慮加強背景審查及文件驗證,以防類似詐騙重演。呢宗「冒牌水」風波,不僅係採購失誤,更係政府治理能力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