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積極推動「美國製造」,試圖透過高額關稅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8月初,佢宣布對進口晶片徵收100%關稅,並表示稅率可能逐步攀升至200%或300%,但承諾喺美國設廠嘅企業可獲豁免。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積極響應,早喺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已經於2020年投資650億美元,喺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興建晶圓廠,佔地1,100英畝,擁有大約3,000名員工。2025年,台積電更宣布追加1,000億美元擴建計劃,包括三座新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同一座研發中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筆外國直接投資之一。此舉唔單止令台積電避開關稅衝擊,股價亦隨之上漲,鞏固佢喺美國人工智慧同高科技供應鏈嘅地位。不過,員工嘅真實經歷就揭示咗實現「美國製造」嘅挑戰,包括文化差異、招工困難同高昂成本。
鳳凰城工廠嘅員工分享咗佢哋嘅經歷,突顯「美國製造」嘅複雜性。陳宇寧(化名),2023年入職嘅碩士畢業生,擁有數學本科同電子硬體設計碩士學位。佢表示,因為唔係名校出身加上專業競爭激烈,搵工一度遇到困難,但台積電急需人才,令佢順利入職。嗰陣工廠已經籌備咗幾年,但因為工程延誤同招工唔順,進度落後。「讀我哋呢科嘅多數想去Google或者Intel,台積電好難招到頂尖人才,有啲美國同事甚至唔係工程背景,」佢話。入職唔耐,陳宇寧就承擔超額工作,而且新進員工流動率高,影響項目進展。台積電原本計劃招聘4,500人,但截至2023年只係招到大約900人,人才短缺問題非常嚴重。
文化差異亦令挑戰加劇。台積電調派咗過千名台灣員工支援鳳凰城工廠,但台式高壓管理風格同美國員工嘅工作習慣格格不入。陳宇寧提到,台灣管理層成日強調deadline,用加班推動進度,但美國員工更加重視work-life balance,對超時工作冇乜緊迫感。「領導怕講多咗員工會辭職,但辭職咗一時三刻又招唔到人,」佢話。因為識講普通話同英文,佢經常要做溝通橋樑,但有時聽到台灣同事直白批評美國員工「懶散」,自己都覺得尷尬。
美國本地員工Jack嘅經歷就係另一面。佢2022年入職,去台灣培訓嗰陣,因為語言同文化差異,學習效果唔理想。「台灣工廠嘅英文環境有限,我好想學技術,但幾乎乜都學唔到,」佢話。Jack認為台灣管理層低估咗喺美國設廠嘅難度,導致工程延誤同管理混亂。佢唔明白台灣員工點解可以每日工作到深夜,仲以加班為榮。「有時好似為咗加班而加班,下午五點突然安排當日必須完成嘅項目,呢個係管理問題,」佢講。最終,因為冇攞到預期獎金,加上感覺畀小圈子排斥,Jack喺2024年離職,轉去美國本土企業,享受五點準時收工嘅生活。
另外,台積電同當地工會嘅協商都係一大挑戰。2023年12月,台積電同工會達成協議,涵蓋安全同培訓問題,但投產時間仍然多次推遲,到依家都未實現2025年上半年量產目標。實現「美國製造」仲要面對高昂成本。相比中國、越南等地,美國嘅人力成本、土地租金同法規要求顯著提高。有預測,如果iPhone完全喺美國製造,價格可能上升91%。德勤2024年報告指出,61%嘅美國製造商面臨關鍵勞動力缺口,供應鏈調整同法律合規都要額外時間同金錢。
台積電鳳凰城工廠無疑係特朗普「美國製造」政策嘅關鍵一環,先進技術同龐大投資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注入活力。但高成本、文化衝突同人才短缺,顯示咗實現呢個願景仲有好長嘅路要行。陳宇寧因為移民身份選擇留任,而Jack則決定離開,尋找更適合自己嘅工作環境。佢哋嘅經歷折射出台積電喺美國嘅挑戰,亦反映特朗普政策嘅複雜性。隨住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積電點樣喺成本同效率之間搵到平衡,將決定佢喺美國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