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中美貿易戰白熱化嘅背景下,中國兩大國有造船巨頭,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CSSC)同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mpany, CSIC)完成合併,交易金額高達1151億元人民幣。呢宗交易創咗A股史上最大規模吸收合併紀錄,催生出全球最大嘅造船企業,被法國媒體形容為「海軍巨獸」。呢次合併唔單止鞏固咗中國喺全球造船業嘅主導地位,仲大幅提升軍民融合戰略嘅執行能力,標誌住中國喺呢個關鍵產業上嘅重大突破。
中國船舶同中國重工嘅前身,其實都係源自1999年拆分嘅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當時政府為咗促進競爭,將其一分為二。如今兩間公司再度合併,目的係整合資源、提升效率,以應對日益激烈嘅全球競爭。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呢宗交易,令佢成為今年5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訂後,首單通過審核嘅吸收合併項目。中國船舶主要做商業造船,同時係中國海軍嘅重要承包商,負責建造多型軍用艦艇;中國重工則以設計同建造高端軍事裝備聞名,代表作包括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通過呢次合併,雙方嘅技術、人才同基礎設施都可以整合,大幅提升中國海軍先進裝備嘅研發同生產能力,為軍民融合戰略注入新動力。
華盛頓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師指出,呢次合併係中國主導全球造船業嘅關鍵里程碑。商業同軍事造船嘅界線正逐漸模糊,技術同資源共享,令中國造船實力再上層樓。根據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數據,2024年,兩間公司合計佔全球新造船訂單市場份額約17%。合併後新公司嘅總訂單超過530艘船,總載重噸超過5400萬噸,年收入約1242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造船業龍頭。相比之下,美國海軍數據顯示,中國嘅造船能力係美國嘅232倍,呢個差距突顯咗中國喺呢領域嘅壓倒性優勢。
雖然中國造船業喺全球市場保持領先,但挑戰仍然存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嘅關稅政策同潛在嘅港口費用,可能會促使商家轉向其他國家嘅造船廠。日本造船企業亦積極爭奪市場份額,而全球對國內供應鏈安全嘅關注,可能導致貨船需求下降,影響中國造船業增長前景。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光立(Alex Wong)認為,中國唔會輕易放棄呢個核心能力,與美國嘅競爭反而會推動中國加快技術升級。中國船舶集團近期交付嘅汽車運輸船「GRANDE TIANJIN號」,就係佢喺高端船舶製造領域持續進展嘅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