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題材影視劇多如牛毛,今年更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官方力推多部暑期抗日題材電影,作為今年暑期檔「抗日三部曲」嘅首部作品,《南京照相館》自上映以來,票房表現強勁,累積約22.8億人民幣。面對如此亮眼嘅成績,電影官方微博於本月12日宣佈,將延長上映期至9月24日。
《南京照相館》嘅劇情設定喺南京淪陷之後,講述日軍為掩飾大屠殺等暴行,並喺國際社會上塑造所謂「親善愛民」嘅形象,強迫當地一間照相館為佢哋拍攝「軍愛民、民敬軍」嘅宣傳相片。然而,正喺呢個過程中,主角團隊卻無意中記錄咗日軍嘅真實暴行,為咗保護呢啲「關鍵證據」免被銷毀,佢哋不得不展開逃亡之旅以避日軍追捕。
同過往唔少經典反戰電影嘅深刻反思,例如「大時代洪流下,小人物身不由己嘅悲歌」呢類題材唔同,《南京照相館》延續咗內地影視作品一貫嘅「正邪分明」意識形態。喺呢種敘事模式下,敵人被臉譜化,好人同壞人嘅界線清清楚楚,冇任何模糊地帶。呢種簡化嘅處理方式,雖然喺情感上容易引發觀眾共鳴,但亦被部分評論家質疑,未能帶領觀眾深入思考戰爭嘅複雜性同人性嘅多面性。
觀影時,現場氣氛凝重,觀眾同仇敵愾,高呼「勿忘國恥、銘記歷史」。更有甚者,一名孩童觀影後,竟然喊住咁講:「要殺晒日本人!」其家長並冇作出任何勸阻或者解釋,反而任由呢種仇恨情緒滋長。呢個現象令人深思,當歷史教育淪為單一嘅情緒宣洩,而缺乏理性嘅引導,咁樣嘅「愛國主義」教育又會將社會帶往何方?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盲目接受呢種煽動。部分網民直言不諱咁批評《南京照相館》「藝術成分不足」,指出佢嘅成功更多係源於民族情緒嘅刺激,而非電影本身嘅高質素。佢哋認為,呢類電影無非係「宣揚仇恨穩固基本盤」,係一種廉價嘅情緒動員。有網民更喺評論區留下擲地有聲嘅一句:「長大後就明白,邊個先係真正蝦自己嘅敵人。」
呢種反思言論,自然引起「愛國網民」嘅強烈不滿。喺網絡世界,兩派人馬爆發激烈嘅口水戰。「愛國網民」毫不留情咁抨擊反思或者嘲諷者為「漢奸、走狗、賣國賊」,甚至發出「不配做中國人」嘅人身攻擊。
更有網民發出「靈魂拷問」:「貪腐濫權嘅官員係咪日本人?對報案不理不睬嘅警察係咪日本人?掀檔口毆打商販嘅城管又係咪日本人?」因此不免引人質疑,呢類電影嘅熱賣同隨之而來嘅情緒動員,係咪只係為咗近年經濟下行、國內各類抗爭同惡性事件頻發等困境,轉移公眾焦點嘅一種手段。
歷史固然不應遺忘,日軍侵華暴行亦係不爭嘅事實,但事件已經過去咗超過80年。若果年年重彈舊調,咁樣嘅行為目的究竟係乜?仇視遠喺日本嘅平民百姓,對於解決當前社會嘅種種問題,又有乜嘢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