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萬國宮前,一座塑膠垃圾裝置藝術突顯全球塑膠污染危機的急迫性。2025年8月5日起,來自184國、逾600組織的3,700名代表齊聚日內瓦,參加聯合國第五次塑膠公約談判(INC-5.2),旨在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終結塑膠污染。此為期10天的會議被視為關鍵時刻。美國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積極參與談判,但明確反對設定塑膠生產上限,引發熱議。
特朗普上任第二任期後,美國多次退出氣候與環境協定,如巴黎氣候協定。此次參與談判,美國國務院強調保護國家利益與塑膠產業,後者每年貢獻逾5,000億美元經濟產值及100萬就業機會。美國支持改善廢棄物管理、優化產品設計及推動回收,但反對全球生產上限及特定塑膠禁令,認為無通用的解決方案。OECD估計,2025年全球將有2,200萬噸塑膠廢棄物外洩,若不限產,到2040年恐增至3,000萬噸。
談判首日,美國提議刪除條約中「涵蓋塑膠全生命周期」的措辭,與拜登政府支持控制生產的政策相左,引發業界與環保團體爭議。美國化學理事會讚揚此立場,認為有助實際解決方案;綠色和平則批評美國促成「軟弱」協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強調,塑膠污染已滲透自然與人體,敦促各國妥協,制定涵蓋設計、生產與處置的條約。談判草案顯示分歧嚴重,未來數日將決定能否達成有效協議,為地球未來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