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美國特朗普政府於美東時間7月31日簽署嘅行政命令,對全球各國輸美產品實施新嘅「對等關稅」政策。根據該命令,輸美產品嘅關稅計算方式為原有最惠國待遇(MFN)關稅稅率,疊加行政命令附件1中列明嘅國別對等關稅稅率。未列入附件1嘅國家,則統一適用MFN關稅加10%嘅對等關稅。台灣被列入附件1,輸美產品適用MFN關稅疊加20%嘅對等關稅,僅歐盟因同美國達成協議,採用唔同計算方式。此新制自8月7日起生效,對台灣出口產業構成顯著影響。
自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以嚟,全球貿易格局發生劇烈變化。該政策旨在縮減美國同主要貿易夥伴嘅貿易逆差,台灣因對美出口表現強勁,成為重點影響對象之一。喺4月至7月間,各國輸美產品關稅為MFN稅率加10%暫行對等關稅。新行政命令實施後,瑞士適用MFN加39%,印度加25%,越南加20%,菲律賓、泰國同印尼加19%,韓國加15%。台灣嘅關稅稅率定為MFN加20%,對出口成本同競爭力帶嚟挑戰。
為減緩關稅新制衝擊,行政院公布「因應美國關稅 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提出金融支持、市場多元化、產業升級及勞工保障等措施。政府將提供低利貸款同補貼,協助企業應對成本上升,同時鼓勵企業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嘅依賴。此外,計劃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並透過勞工保障措施確保就業穩定,特別支持中小企業。經貿談判辦公室強調,台灣談判團隊正積極同美方磋商,爭取更合理嘅對等關稅稅率,並同步討論供應鏈合作及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相關議題。232條款涉及國家安全考量嘅進口限制,半導體等關鍵產品可能面臨進一步調查,預計結果將於數週內公布。若能爭取同韓國或歐盟相似嘅15%稅率,將顯著減輕台灣出口壓力。
台灣嘅半導體同電子產品喺美國市場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別係台積電(TSMC)等企業對全球供應鏈嘅關鍵地位,令台灣喺談判中具備一定優勢。然而,非科技產業如扣件、塑膠製品等低利潤行業,面臨嘅挑戰尤為嚴峻。關稅上漲可能促使企業加速供應鏈多元化,轉向東南亞或墨西哥等低成本地區,長期可能影響台灣產業結構。經貿談判辦公室重申,政府將持續同美方協商,密切監測232條款調查進展,並呼籲企業利用支持方案,調整經營策略以因應唔確定性。專家分析,若台灣能透過談判降低關稅至15%,將被視為重大勝利;反之,若關稅維持20%或更高,將對出口競爭力構成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