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南地區近日爆發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疫情,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自7月8日通報首宗境外輸入個案後,廣東省等地累計確診超過7000宗。根據廣東省疾控局8月3日最新公布數字,過去一星期新增2892宗病例,其中大部分集中喺佛山,佔2770宗。雖然暫時未見重症或死亡個案,但疫情發展已促使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調高對中國嘅旅遊警示級別,呼籲旅客加強防蚊措施。
基孔肯雅熱係一種由伊蚊(Aedes mosquitoes)傳播嘅病毒病,主要透過蚊叮傳染,不屬人傳人。患者常見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關節痛、皮疹、頭痛同肌肉酸痛,症狀同登革熱或者茲卡病毒感染相似。發病初期,患者體溫可能飆升至39度以上,而有七成感染者會出現嚴重關節炎,痛楚甚至可以持續幾個月,部分更會演變成慢性痛症,影響日常生活。雖然大多數人喺7至10日內可以康復,但仍有小部分可能出現併發症,例如神經系統損傷或者心臟問題。目前無足夠嘅針對性藥物,預防重點係避免蚊叮,包括搽防蚊液、著長袖長褲、清除積水等。
作為今次疫情重災區,廣東省已經實施多項防控措施。省內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表示,疫情暫時初步受控,新增個案有下降趨勢,但鑒於國際疫情仍處高發階段,民眾仍需保持警覺。佛山市政府亦特別發出「後遺症告知書」,提醒市民基孔肯雅熱有機會引致長期關節痛,甚至影響日常行動。當地已經加強蚊媒監測、噴灑殺蟲劑,並呼籲居民主動清理屋企附近積水,減低蚊蟲滋生風險。香港衛生防護中心上星期亦通報首宗境外輸入個案,患者曾到訪廣東,雖然未有引起本地傳播,但已經突顯跨境風險。
美國CDC喺8月1日將中國列為第二級旅遊健康公告(Level 2 Travel Health Notice)地區,建議打算前往中國嘅旅客採取額外預防措施,例如使用防蚊產品、避開蚊蟲活躍時間外出,同時考慮接種疫苗。雖然基孔肯雅熱疫苗已經上市,但供應仍有限,主要優先提供畀高風險群組。自6月以嚟,美國已經向包括玻利維亞、肯亞、馬達加斯加等七個國家發出類似警示。美國本土至今未出現本地傳播個案,歷年報告都屬境外輸入,總數僅數十宗,且未見嚴重後果。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喺7月22日發出全球警示,指出基孔肯雅熱病毒已經喺119個國家及地區傳播,而一波與印度洋地區有關嘅新疫情正擴散至歐洲同其他地區。WHO醫療官員阿爾瓦雷茲(Diana Rojas Alvarez)喺記者會回顧指,2004至2005年爆發疫情影響接近50萬人,病毒現正傳播至馬達加斯加、索馬利亞、肯亞、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地。根據太平洋共同體(SPC)資料,今年以嚟法屬留尼旺島(Réunion)已通報超過5萬宗病例,導致578人入院、28人死亡。
歐洲方面同樣令人憂慮。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統計顯示,今個年度截至目前,已有16個歐洲國家錄得大約24萬宗個案,當中有90宗與疫情有關死亡。法國與意大利最近出現本地感染個案,患者無海外旅遊史,顯示病毒可能經由輸入蚊媒或者旅客傳入。由於歐洲部分醫生對熱帶病經驗不足,導致診斷延誤,加劇疫情風險。阿爾瓦雷茲呼籲各地加強監測,避免重演20年前嘅慘況。WHO免疫策略顧問小組(SAGE)預計幾週內召開會議,訂立疫苗接種指引。目前已有兩款疫苗獲批,包括Valneva公司嘅IXCHIQ同Bharat Biotech正研發嘅疫苗,但全球供應仍然不足。
今次中國爆疫亦突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傳播嘅影響。天氣暖化令蚊蟲活躍期拉長,間接加速病毒擴散。專家呼籲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互通監測數據、疫苗資源,共同應對疫情。中國政府亦承諾會加大投入,防止疫情擴散。旅遊旺季將至,旅客應密切留意官方資訊,保護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