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喺7月底提出一系列針對中國嘅法案,特朗普政府之間走出唔同嘅路線。特朗普政府優先考慮貿易協議,集中精力推動同中國嘅經濟談判,而國會則聚焦人權議題,試圖對北京採取更加強硬嘅立場,特別係針對中國壓制異見人士同少數民族權利方面。
兩黨聯合提出嘅法案,係針對美國決策層長期關注嘅問題。有跡象顯示,中國政府喺美國境內試圖打壓流亡異見人士,並對包括維吾爾族喺內嘅少數民族實施嚴重人權侵害。根據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嘅調查報告,中方喺美國僑民社區中採取監控同恐嚇等行動,限制言論自由。中國對維吾爾人等族群嘅政策,更被美方定性為「種族滅絕」,而呢個立場由特朗普第一任期末期起提出,並喺拜登政府時期獲得延續。
目前,美國國會正審議超過50項與中國相關嘅法案,範圍涵蓋貿易、港口安全、農業同台灣防務等。呢啲法案多數由共和黨議員發起,顯示黨內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嘅共識。不過,即使係共和黨主導嘅國會,人權議題明顯比特朗普政府所重視嘅貿易談判更加優先。
CECC主席、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沙利文(Dan Sullivan),聯合同屬共和黨嘅新澤西州眾議員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同埋俄勒岡州民主黨參議員梅克勒雷(Jeff Merkley)等人,一齊推動多項人權相關法案。梅克勒雷批評特朗普為咗達成貿易協議而在人權議題上向中國妥協,並強調新法案會追究中國政府喺人權問題上嘅責任。
當中,一項名為《跨國壓制政策法案》(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Policy Act)備受關注。呢條法案針對中國喺美國境內打壓異見人士行為,要求聯邦機構制定對策,遏止此類行動。如果法案成功通過,將會擴大「外國代理人」定義,強化執法部門打擊外國政府支持嘅壓制活動,保障在美中國公民嘅言論自由。
白宮方面對呢啲立法行動表現得較為審慎。一名發言人表示,總統特朗普公開表達希望同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並強調喺確保稀土磁體供應、為美國工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以及阻止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流入美國方面已有進展。不過,國會所展現嘅強硬立場反映出對特朗普政策嘅質疑,認為僅僅依賴貿易協商,無法全面應對中國所構成嘅多層次挑戰。
值得一提,特朗普喺第一任期曾將維吾爾人權問題推上政策前台,並喺2021年初正式認定中國對維吾爾人實施「種族滅絕」。呢個定性,為日後對華政策鋪路。然而,特朗普現時對華焦點依然放喺貿易談判之上,希望透過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會晤,爭取經濟協議,呢種務實取向同國會強調人權優先嘅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國會喺對台政策上亦明顯轉趨強硬。據消息人士透露,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密西西比州共和黨參議員威克(Roger Wicker)計劃於2025年8月率團訪問台灣。雖然國會議員訪台唔係新鮮事,但呢次行動勢必惹怒北京,進一步加劇中美緊張。北京一向視台灣問題為核心利益,美國議員訪台往往引發中方強烈反彈,甚至導致高層對話中斷。